李商隐闻言回应道:“这行军扎营的学识还有很多,我看了两日,却还是有许多地方吃不透。”
“相较治理民生,我实在觉得还是打仗更难些。”
“若是可以,日后我想让大郎从临州大学毕业后,先参军学习兵事。”
对于他的话,刘继隆颔首点头道:“打基础是比较重要,我对陇右官员们子嗣的要求,向来是三年兵卒,三年农户,三年直白。”
“当然,能做到这个标准的孩子还是少数。”
“最近我也听到不少话,有人觉得我这套让他们的娃娃吃苦了,太繁琐。”
“这三年三年又三年的制度,把他们的娃娃都熬到二十七八岁去了,日后再提升,年纪上也困难。”
“但我觉得我们的娃娃要是想治理好百姓,能更好的带兵打仗,这个三年三年又三年是必须的。”
“不仅要当三年兵,还要当三年吃苦耐劳的兵,这样才能学到知识,知道兵卒和农户、直白的不容易。”
刘继隆对李商隐坦露自己的想法,也说出了自己想法的不容易。
对于刘继隆这套,他自然也是知道的。
“节帅您的安排是有道理的,但人生毕竟没有那么长时间,三个三年就是九年,九年还在没有品秩的流外打转,官员们担心也是有道理的。”
李商隐委婉说着自己的意见,刘继隆听后询问道:“那你是怎么看待你家那两个娃娃的。”
李商隐来到陇右后又生了一个孩子,长子李衮师如今十二岁,刚准备上临州大学。
次子李白老,刚刚四岁,距离就读小学还有三年时间。
面对刘继隆的询问,李商隐放下碗筷,表明态度道:
“其它人家我管不了,不过大郎与二郎,我还是希望他们稳扎稳打,不要像我早年一样,太好虚无。”
李商隐前四十年基本都是在旁人吹吹捧捧和朝廷打压中度过的,他知道吹捧和打压的滋味,也知道好虚无的结果。
正因如此,他更倾向让孩子们贴向实际。
刘继隆听后,满意点了点头,同时点到了不在场的马成。
“马成的那几个娃娃,今年结束后就要从临州毕业了。”
“我听说他是想让他家那个大郎,让马懿那个娃娃从军。”
“要我说,从军是好的,但还是得脚踏实地。”
“临州大学毕业的这批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