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
“马束要准备好,挽马不用吃的太精贵,另外让张武和耿明从百姓手中收取秸秆,晚了就被百姓自己收割喂给自己牲畜了。”
“吏部准备好南调的官员,最少两千名主官,另外从今年毕业的陇右大学学子,还有那些中男年龄以上的小学学子都调往三川。”
“高千里这次没能轻松击败张武,他必然已经清楚我军实力,很有可能会裹挟百姓撤入黔中。”
“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多调派些官员。”
“是!!”
同是八月,此时的关中尤其热闹,数万人的队伍在长安城外延绵官道十余里,刘继隆一边策马向前,一边不忘对身后之人交代。
紧紧跟在他身后的,是被他调到身边的罗隐,暂代从六品起居郎职,记录他的言行和发出的政令。
罗隐相貌丑陋,身材瘦小,故此跟随在英姿勃发,身长六尺逾的刘继隆身旁时,不免显得有些违和。
饶是如此,刘继隆并不在意,他看中的只是罗隐这个人的能力,而非外貌。
面对刘继隆时常下发数百字的政令,罗隐总能丝毫不漏的将这些事情记下,并为刘继隆重新书写措辞,完美交到三省六部手中。
实际上许多皇帝并没有总是把朕、吾挂在嘴边,说某、我的亦不少见,更有如朱元璋、朱棣这种自称“俺”的皇帝。
不过当皇帝口语下达政令后,起居郎和其他负责记录的官员,都会先行记下,随后为皇帝更改措辞,使其看得词藻锦簇。
只是刘继隆并不在意这些,他需要的是快速将政令传达,并且还能让中基层将领理解清楚,所以说的十分直白。
罗隐了解刘继隆性格后,便会根据刘继隆政令传达的对象,选择性的将文章写得直白或文雅些。
不过不管再怎么直白,对于刘继隆的自称,他基本都会改为“孤”或“吾”。
“都记下了吗?”
刘继隆在一辎重车前勒马看向罗隐及罗隐身后的几名官员,另外几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不知道怎么回复。
唯有罗隐从容淡定,沉稳作揖:“殿下放心,都记下了。”
话音落下,罗隐重新诵读了一遍刘继隆刚才的言论,而他身后的另外几名起居郎则是快速记下。
能做起居郎的,记忆力自然不用多说,经罗隐提醒一次,他们便已经全部记下了。
刘继隆满意颔首,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