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遇到王世充这种存在,便是李世民都需要耗费一年半载,才能将其攻破。
类似安史之乱,一个多月便攻入洛阳那种事情总归是少数。
“黄巢围攻洛阳,这对我们确实有好处,他越晚打下洛阳,我们施展手段的时间就越长。”
刘继隆收起这封奏表,随后看向罗隐道:“吾亲自手书一封,你挑选有能之人前往关东,寻到皇帝行在后,看看能否缓和吾与朝廷关系。”
罗隐眼前一亮,连忙作揖:“殿下放心,臣定不负众望。”
君臣对答间,刘继隆写下一封手书,随即转交给了罗隐。
罗隐小心翼翼收起,紧接着看向刘继隆,却见刘继隆望向马车外,目光是那一群群仰望马车的农户。
“昭谏,你觉得百姓秉性如何?”
刘继隆询问罗隐,罗隐闻言没敢立马回答,而是小心翼翼道:“百姓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借用荀子哀公中的这句话来回答,可刘继隆并不满意,因为他询问的是百姓的秉性。
不过罗隐避重就轻,甚至有些偏题的回答,倒也能说明他对百姓的看法。
刘继隆前世学过不少有关政治的东西,其中阶级矛盾无疑是必谈的一个政治问题。
每个时代的阶级矛盾各有不同,如果真的要划分,其实就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刘继隆如今也是剥削者,因为时代背景和生产力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什么解放者。
不过他可以在剥削的同时,尽可能的开放百姓的眼见,开放他们的思想。
开放思想,无疑需要更多识字的人,而汉军如今的官学体系,实际上还是服务于统治者的一套体系。
想要真正开放思想,那就得把学习的门槛降低。
精英式的官学体系,只适用于快速培养一批平民学子,但随着这批平民学子成为官吏后,新的剥削便开始了。
刘继隆很清楚,但是他需要这群人,所以他没办法。
唯有结束战乱,他才能继续推广官学,而历史上也有对应的例子给他抄写,那就是朱元璋的社学制度。
不过朱元璋的社学制度虽然很好,但受限于明朝糟糕的财政问题,延续不过百年便开始宣告流产。
刘继隆所想的,就是依靠社仓制度,多多培养教习下乡,衙门只负责教习俸禄,不再负责学子的纸笔砚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