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停下提供纸笔砚墨的制度,衙门就可以省出大笔开支去安排教习下乡。
不过问题也摆在眼前,纸笔砚墨造价高昂,平民无疑无法负担如此沉重的压力。
所以自己必须先解决纸笔砚墨的成本问题,起码要将价格打下来些才行。
五六十年代的扫盲手段,刘继隆也曾考虑过,但他思考过后便觉得不现实。
首先建国初的文具物价是国家统一定价,价格低廉,只要不买钢笔和书包,采用布包和铅笔,普通百姓在文具上的消费也不过三五块钱,而当时一个农民每天上工,一个月的工分就价值六块钱。
生产力的不同,让刘继隆只能抛弃这种快速扫盲的方式和手段。
所以摆在他眼前的,只有招募大量教习下乡扫盲这一条路可走。
相比较学子纸笔砚墨的价格,教习的俸禄便显得很便宜了。
不过在推广这种变相的基础教育前,刘继隆还是得继续走精英路线,培养出一批毫无背景的官吏才行。
想到这里,他伸出手翻出国子监的奏表,从中看到了去年毕业的大学学子数量。
两千八百余人,这是陇右官学每年向他交出的一份答卷。
他拿起奏表开始一份份处理起来,时间飞速流逝。
一个时辰后,随着马车渐渐停下,罗隐也开口提醒道:“殿下,到长安了。”
“嗯。”
刘继隆放下毛笔,起身走下马车,见到了长安明德门外的文武百官。
“参见殿下”
以高进达、崔恕等人为首的官员开始躬身行礼,刘继隆微微颔首,上前安抚道:
“三川已经收复,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
高进达与崔恕对视,似乎想说什么,但苦于四周人多,二人都闭上了嘴。
刘继隆见状便猜到了他们的心思,于是草草安抚了前来迎接的官员,随后便重新返回马车,乘车前往了汉王府。
高进达等人跟随他前往汉王府,兵马则是由王建、李阳春、马懿、高淮等人调遣进入早早准备好的城内军营中。
走入长安,透过车窗,刘继隆可以感受到长安正在渐渐地恢复往日繁华。
一种新的气象将关中笼罩,便是普通百姓入城买卖,也不再佝偻身形,而是昂首挺胸。
从眼下变化来看,窦斌将京畿治理的不错,这让刘继隆十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