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制度倒是不错,但清代制度建立在八旗制度上,刘继隆不可能培养一个八旗来帮助自己巩固中枢权力,因此他能选的只有明代的制度。
明代的制度,总体又分为朱元璋和朱棣的两套制度,朱元璋的制度明显是强人制度。
如果皇帝没有朱元璋那种每天理政四百多件事情后,还能回宫造小人,随后睡两个多时辰就起床继续理政的精力,那他这套制度便会有着极大的缺陷。
要知道与朱元璋做相同事情的李世民只活到了五十岁,而朱元璋活了七十一。
这种精力强人设计的制度,只有同样是精力强人的皇帝才能玩得转,所以刘继隆并不考虑朱元璋的那种制度,甚至对于朱棣留下的制度,他也并不喜欢。
他所想的,还是以朱棣时期的明代制度为主体,将问题极大的卫所制、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制度,以及藩王、户部财政不集中、官员俸禄折色等问题打上补丁。
至于内阁和军机处,这两个制度虽然相差很大,但最开始都是类似于顾问机构的制度。
明初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没有任何权力,但随着宣德以后的皇帝不喜欢处理政务,加上皇帝开始让六部尚书担任阁臣,这就让内阁官员有了内阁、尚书两重身份,权力自然就大了。
尤其是宣德以后,内阁拥有了票拟权力,又联合六科掌握封驳权,内阁的权力便大的有些不像回事了。
同样的,军机处最开始也只是当个皇帝顾问的机构,但从同治向后开始,军机处也就开始渐渐向宰辅机构演化了。
军机处虽然没有封驳权,但军机大臣在清代后期也常常选择搁置来摆烂,本质上都相差不大。
说到底就是王朝到了后期,各衙门权柄极重是正常的,制度定的再好,但毕竟人亡政息。
朱元璋与雍正又怎么想得到,起先只是个类似于顾问的机构,会渐渐发展成为权柄极重,甚至对皇帝反客为主的机构?
思绪此处,刘继隆提笔将自己所设想的制度一一写在手中文册上,整个延光阁内除了风声,便只剩下了他的落笔声。
在他构思新朝制度的同时,江北十五万汉军却在高歌猛进。
陈瑛率先攻入安、郢二州,王式所率军队接连拿下大别山八关,东边的陈靖崇也终于进入舒州境内,长驱直入。
面对四面都是敌军的局面,只有五万军队的梁缵显得独木难支,他开始收缩军队于黄陂、黄冈、汉阳、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