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百姓的负担。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官场风气变差,地方必然会出现巧立名目,加征杂项的情况。
如李漼,他可能根本想不到,自己不过每亩加征三文钱,结果就弄得民怨四起,叛乱不断。
三文钱的加征确实不多,但落到地方头上,官吏可不会免费去帮朝廷征税,诸如跑腿钱、火耗是少不了的。
如此三文变不断翻滚,从最开始的三文翻滚到十三文,乃至三十文。
大头都被地方衙门吃了个干净,朝廷只能捡小头吃,所以自然觉得三文的加派不算重。
想要维持征税,降低百姓负担,关键在于能否杜绝地方加征、摊派等问题。
从历史看,每个王朝中、后期的税收政策往往都是初衷良好,但执行中因腐败、战争和财政需求,最终导致民不聊生。
刘继隆虽然设置了都察院和按察使司,但他毕竟效仿的是明代,而明代这两种制度虽然也极大扼制了贪官污吏,但依旧还是阻挡不了官场腐败风气的滚滚洪流,最后只能同流合污。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如此注重官学,才会将吏员纳入职官体系中,给予了吏员上升通道的同时,又利用官学不断培养新的学子,通过科考来选拔吏员,派往地方。
当官吏都需要考功,且都是流官后,地方上的豪强所需要付出的勾结成本自然提高。
为了每年考功获得好的评级,官吏哪怕收受贿赂,也得多做表面功夫,例如兴修桥梁、修葺水渠等等。
哪怕他们的初衷只是为了自己,但结果始终是好的。
“二三十年太短了”
想到历朝历代开国七八十年就需要面对土地兼并的问题,哪怕刘继隆已经定下了摊丁入亩的政策,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罢了。
地方豪强完全可以与地方官员勾结来兼并土地,通过摊派来将本该由豪强缴纳的赋税平摊给老百姓。
这种风气自古便有,只是明清史料更为丰富,才显得明清官吏更加腐败罢了。
想要整治这种风气,就只能保障都察院内部风气没有问题,以此才能保障都察院能不断揪出这些害群之马。
思绪此处,刘继隆提笔对都察院进行完善,同时对赵英吩咐道:“敕令,御史台并入都察院。”
刘继隆开口便要废除御史台,这主要原因是御史台中的官吏基本都是旧唐臣子,而都察院的官吏都是曹茂、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