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贯,殿下”
敬翔觉得这么做,成本似乎有些大,而且很难说能否成功。
对此,刘继隆却安抚他说道:“天下初定,百废待兴。”
“此前天下动乱,百姓都在为了吃食而奔波,自然没有心思阅览报纸。”
“等到天下安定下来,随着百姓识字不断提高,报纸的销量自然会水涨船高。”
刘继隆倒是不指望报纸能赚钱,甚至赔钱也没事,每年花十几万贯来维持朝廷对地方上的舆论掌握,这笔买卖很划算。
想到此处,刘继隆结束了这项话题,继续对敬翔说道:
“如今天下设置诸多船监,为的便是营造出更大的大船,而这些大船日后都要向深海航行,为朝廷带来新的作物和物种。”
“这件事不能马虎,五年内吾要看到三千料以上的大船。”
美洲和非洲及欧洲的作物,乃至南洋的占城稻都是刘继隆和如今天下需要的新作物。
这个时代土豆、红薯、玉米等作物,虽然没有后世的那般高产,但却能丰富新朝在高山丘陵地区的作物种类。
它们在山地种植的亩产,比如今山地主要作物的黍稷亩产高出两倍左右。
在没有品种改良、工业化肥播撒的情况下,玉米与土豆产出稍差,亩产不过百五十斤到二百斤不等。
红薯产量虽然高,但根茎植物的水占比太高,如果按照粮食来算,折粮后只能等于稻麦二三百斤的亩产。
饶是如此,却也能让新朝对西南开拓增加几成把握了。
粮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硬通货,只要获得三大作物并在西南山地丘陵地区推广开来,让军队能够在西南自给自足,那汉军的兵锋将越过哀牢山和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通过军事手段来羁縻广袤的中南半岛。
如果能将现有的目标都完成,汉家便直接少了一千年的曲折,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便不会发生。
深吸口气,刘继隆又重新将思绪放到了案上的奏表中去,而敬翔则是按照刘继隆的吩咐,发敕令给了南衙,由其传给三大船监。
“三千料之巨舰”
南衙政事堂内,李商隐看着汉王府送来的这份敕令,忍不住倒吸了口凉气。
毕竟如今大唐能建造的最大船只,也就是汉军中的两千料大福船了。
三千料的大福船,除非海外有个体量不输于大唐的国家,不然李商隐想象不到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