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更是走出,朝着刘继隆谏言道:
“圣人有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今上为苍生故,禅大位于殿下,殿下虽欲报德,然不可隳坏祖制;且册封唐王,恐启奸佞非分之念。”
“臣谨奏:宜封今上为陇西郡王,许用天子卤簿,食实封万户,世袭八世而降等。”
“诸皇子授县侯,世袭四世而降等;宣庙诸子封县伯,世袭三世而降等;余宗室与陛下近五服者,以县男、乡君授之。”
“如是则恩礼兼隆,典章不紊。”
经过两个多月的考虑,李商隐等人最终在刘继隆制定的基础上,敲定了对李佾本人及李唐宗室的待遇。
这待遇比刘继隆此前承诺李佾的还要好,尤其是那些与李佾近五服的宗室们,基本都捞得了个从五品的爵位。
尽管不能世袭罔替,可俸禄却是实打实的。
刘继隆这么做,不仅是李唐宗室不会怨恨他,便是朝中许多旧臣都会为他说话。
不过在豆卢瑑等人看来,刘继隆此举只是假仁假义,他就应该继续维持唐统,才能回报朝廷对他的恩德。
“臣代今上应下此事,还请陛下接诏”
刘瞻改换称呼,称呼李佾为今上,改成刘继隆为陛下。
刘继隆见状,也恭敬走下台阶,双手从刘瞻手中接过了诏书。
如此,大唐国祚自此而终,新朝大汉则冉冉升起。
“臣刘继隆,奉诏!”
“万岁、万岁、万岁”
群臣三称万岁,继而朝拜,刘继隆则颔首示意:“平身。”
眼见刘继隆示意,群臣纷纷平身,而刘继隆也继续吩咐道:
“敕户部、工部修葺上阳宫,待修葺过后,请陛下往上阳宫居住。”
“如今朕暂居汉王府,改汉王府为行宫,待上阳宫坐落后,方在乾元殿即位。”
“臣等遵旨”
眼见刘继隆吩咐好了所有,群臣纷纷应下,而刘继隆也转身往曾经的汉王府,如今的行宫内走入其中。
“臣等谨退”
见刘继隆离去,群臣纷纷拜送,直到他身影彻底消失才纷纷离开此处。
待到李商隐返回南衙,立马便下令在洛阳征募所有工匠、民夫,以最快的速度将城外的上阳宫修葺。
上阳宫为唐高宗李治所修建,因为宫殿在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