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疏里。
等到了那个时候,大明也就有了更多体面的高级岗位,也就能分流走这些读书人,而不是全部挤入官场。
而另一方面,海外分流也会形成一个对外的利益集团,将一部分官员的命运绑定在海外。
这样一来,朝廷也不会随意放弃海外利益。
苏泽最后写下了奏疏的标题——疏通举人铨政壅滞疏。
但是这一次,苏泽没有直接放入手提式大明朝廷模拟。
而是准备先让张思维参详一下,再找高拱商议,然后在朝堂和报纸上吹吹风,试探下士林的看法。
这样的改革,必然事关重大,所需要的威望点也是海量的。
所以这一次的上疏,苏泽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
十月十九日,国子监。
朱俊棠看着正在收拾东西的张纯,焦虑的问道:“明之(张纯字)兄,你真的要放弃贡试?”
“思召(朱俊棠字)兄,苏师帮我指了方向,我准备去澎湖试一试。”
苏泽最终也没有帮张纯谋个富庶地区的职位,而是给了张纯一个建议,澎湖提学。
这个职位也是刚刚设立的,主管整个澎湖的学政。
苏泽单独给张纯分析了这个职位。
澎湖虽然目前还挂在福建下,但地理面积是相当大的,而且靠近沿海地区,条件优渥。
以往澎湖殖拓缓慢,一是大明的禁海令,出海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惧怕瘴气。
但是现在这两个问题已经消失了。
大明海上贸易飞速增长,无论是官船还是民船都在迅速增长,国舅李文全在澎湖殖拓进度很快。
李文全在台南种植金鸡纳树,有效控制了疟疫。
而苏泽也断言,随着东南海贸的继续发展,澎湖的重要地理位置,必然会带来人口的腾飞。
所以现在连一个县都算不上的澎湖,日后可能会成为府,甚至直接变成省。
实际上,澎湖殖拓的速度确实非常快的。
原时空,澎湖殖拓是在万历末年来开始的,等到明亡的时候,澎湖就有十六万汉人人口了。
清廷在初期,执行了迁界禁海政策,后来又实行闭关锁国。
但等到了澎湖开埠后,人口迅速膨胀到了二百万。
没办法,宝岛的自然条件实在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