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是个义士。
这样的义士,不论他是什么身份,都是值得他尊重的。
这会儿霍韬见裴元不但和监察御史张琏关系颇佳,还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心思顿时又动了起来。
霍韬和裴元喝了几杯,正不知道该和裴元聊些什么,就听裴元带着几分醉意问道,“霍生学问如何?”
裴元的年龄比霍韬要小一些,上次来还称兄道弟。
这次裴元故意显露背景,当即也不客气了,再加上他本就是朝廷的正五品武官,那霍韬虽是举子,却没有官职。
霍韬这次果然对裴元呼他霍生,没有太大的反感,而是带些投机意图的自荐道,“学生从小好学不倦,精通五经六艺,又经常和人切磋学问,自问是不输旁人的。”
霍韬似乎是怕裴元惦记他上次落榜的事情,便又多解释了一句,“学生上次会试偶感风寒,没能一展所学,实为憾事。”
裴元微微点头。
他本就知道霍韬的能耐。
按照原本的历史,这家伙会成为正德九年会试的会员,相当于全国统考笔试第一。
只不过殿试的时候,名次的一甲前三名不但有政治上的考量,还受天子的个人喜好所影响。
因此殿试时,霍韬落到了二甲第一名,也就相当于殿试的第四名。
裴元又问道,“此间事了,霍生要回广东去吗?”
霍韬正要回答,觉出此话有些意思,便改口道,“学生本来是打算,等梁次摅案尘埃落地就回乡去的,若是裴千户有用的学生的地方,学生也不敢推辞。”
裴元听了大喜。
这是个识趣的人。
难怪会后来站出来,帮着“玄都境万寿帝君”对抗满朝文武。
裴元借着“梁次摅案”和霍韬分清敌我,又借着和清流名臣张琏的关系,模糊他和这些读书人之间的界限,然后又向他展示了天子的纸条,让霍韬明白裴元背后是有人的,而且还是“君君臣臣”所要效忠的天子。
那霍韬自然就想借一把力,寻求平步青云的机会。
裴元似是失言一般随口说了一句,“不急着走。”
说完,却没继续,而是举杯把杯中剩的一点残酒一饮而尽。
霍韬听了心中一跳,又看着裴元那欲盖弥彰的举动,心中有些思索。
他小心的四下看看,然后低声向前一凑,“不知裴千户有什么能指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