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这崩溃的宝钞体系,是不是意味着,社会上有大量的大明宝钞积存呢?
并不是!
大明宝钞因为价值一贬再贬,洪武永乐这对父子爽过一波后,到了好圣孙的时代,为了把大明宝钞的价格打上去,宣德天子不但陆续停止发行新钞,而且还冻结了在库钞,销毁了破损的废钞。
之后很少再有重启印钞的记录。
也就是说,现在市面上最新的宝钞,也得有个八九十年的历史了。
以这个时代的纸张和印刷技术,这么多年下来,早就产生了大量的毁损废币,总货币量应该大幅度降低了。
只不过宝钞会贬值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许多人并没意识到这中间的变化,仍旧惯性的压价使用宝钞。
那么宝钞见底的风向标是什么呢?
就是正德七年的十月初十发生的一件事。
在这一天,户部司钥库左少监声称库中缺少钱钞,因此希望除了扬州钞关的银两专备织造以外,让临清、河西务这两个钞关自正德八年正月起,允许收钱、钞。淮安、苏州、杭州三钞关,自正德九年正月起开始接受钱、钞。以上钱款除了扬州织造银不动,都解送司钥库应用。九江钞关仍旧征收银两,送入内承运库。
要知道在这之前,正德五年的时候,朝廷曾经下令这七大钞关的税收,全部折算为银两,纳入内承运库应用。
因此正德七年十月初十的司钥库钱钞见底,其实是一个很强烈的宝钞见底的信号。
和这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统朝的时候,同样是司钥库上奏,说因为宝钞太多,已经没有库藏的空间。
只不过这个信号,并没有被当时人察觉。
或者就算有人察觉,他们也没信心再去尝试拉起这已经信用破产的信用货币了。
毕竟,如果朝廷官员发工资的时候不想领大明宝钞,那就最好别谈大明宝钞的事情。
至于宝钞推行能不能推动,能不能被社会接受,按照裴元的看法,只要军费是用宝钞发的,就一定能推动。
拿刀的人,不会让手里的宝钞变成纸的。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日本有丰富的银矿,东南亚有大量的金矿和铜矿。无论是战争掠夺,还是经济压榨,都有希望用来弥补大明财政的流动性。
但是这对于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这个时代的贫富差距和经济交流,不足以支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