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上,黄河两岸的郡县山川一目了然。
李密直鞭所指之处,稳稳落在“温县”的标识上。
诸人的视线汇聚,空气中似有细微的屏息声。
“温县?”祖君彦略显疑惑,轻声问道。
“不错!我意就改而仍以河内为新的突破口!”李密说道,“令单雄信加大对河阳外城的攻势,同时,遣一支精兵,自温县渡口潜渡河。成功后便转向河阳北城,与单雄信部夹击河阳三城!”
此言一出,郑颋、祖君彦、裴仁基等皆陷入沉思。
堂内的风雪声隐约传来,更衬得堂中安静。
祖君彦沉吟片刻,说道:“原来明公日前令斥候探查温县守备,用意在此。然探报已明,汉军在温县驻有千余兵马,日夜巡逻河岸,戒备森严,偷渡恐非易事?”
“若无这连日大雪,确是不易。然天公作美,风雪交加,视野晦暗。若趁夜行军,对岸守军未必能察觉。天寒地冻,巡哨之卒亦必懈怠,此正天赐良机!”
祖君彦仍存忧虑,说道:“但是即便能摸至岸边,渡河亦是难题。一则,船只何来?二则,前番探查亦报,此段河面并未封冻,反有大量冰凌冲撞,亦不利舟船行进,险阻异常。”
“先生可还记得,我等尚在洛口时,我曾下令制备牛皮、羊皮浮囊?”
祖君彦一怔,他职为记室,掌在文书,不负责后勤,对此事印象模糊,经此一提,方才想起,确有此事,登时讶然,说道:“莫非明公彼时便已有此远图?”
“无非未雨绸缪罢了。方下深冬枯水,温县段河面宽约两三里,水流相对平缓。将士身负浮囊,斜顺水流而渡,只需一两刻钟便可抵达对岸。只要不被对岸汉军提前察觉,时间足矣。”
所谓“斜渡”,即非直冲对岸,而是顺着水流斜着游渡,既可省力,亦能加快速度。
祖君彦立刻想到下一个问题,说道:“然则,粮秣、重械如何运送?浮囊仅能助人泅渡,大军辎重岂非尽弃?”李密令制的浮囊,不是皮筏子,是捆在个人身上的浮囊,这种浮囊,是有助於渡河,但正如祖君彦的疑问,粮秣、辎重却没法带太多。
“先生聪颖之士,怎一时糊涂?只要我军先锋抢滩成功,夺取渡口,自然能搜集沿岸船只,后续辎重便可从容渡送。”
祖君彦闻言,不禁以手抚额,自失一笑,说道:“确是当局者迷!明公深谋远虑,臣不及也。”
李密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子曰 作品《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第十三章 李法主无奈行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