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难。”
众所周知,诸葛亮“借东风”是三国演义瞎编的。
因此也让鲁迅先生忍不住吐槽老罗,为“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历史上的诸葛亮,对赤壁之战的最大贡献,其实是联盟了东吴。
虽然最后孔明是说服了孙权,但前面那段“舌战群儒”的部分其实也是演义虚构的。
其实你仔细一琢磨,就会觉得舌战群儒是戏剧性有余,但真实性严重不足。
说白了,你诸葛亮就算再能言善辩,再有自己的道理。
一上来便对人家的内政指指点点,这件事本身就很不合理。
三国演义这部是只重谋略军事,而严重淡化了政治职场。
比如合肥之战时,对于张辽与李典的矛盾,演义一句话就给带过去了。
说两人就是“素来不和”这么简单。
而忽略了两人之间,涉及到了曹魏的元从派与降将派之间的利益纠纷。
同理,老罗把自己当成诸葛亮来写,所以把一切高光镜头都给了孔明。
可以说是真正的粉丝滤镜效应了。
这倒不是在贬低诸葛亮。
但你一个使臣的身份,任你说得再天花乱坠,也肯定劝不住江东的一众大佬们啊。
历史上真正舌战群儒,力排众议的其实是周瑜。
当时孙权就指望着周瑜赶回来救场,因为满屋子都是投降派,孙权也压不住。
唯一一个主战派鲁肃,当时无论是职位还是资历都很低。
所以只能一言不发,等到孙权要去上厕所时,才敢跟着上去谏言。
周瑜确实赤壁之战,当之无愧的主角。
同时期的他,不论是带兵时间,还是作战经验其实都比诸葛亮要更长、更丰富。
而本位面的诸葛孔明,也来到了自己的人生十字路口。
当年受战乱影响,避乱于荆州。
后赶上李相治徐,又举家搬了回来。
被刘备看上,当成了李翊的接班人培养。
诸葛亮扪心自问,他自受命以来,已是尽心竭力,问心无愧了。
但怎么说呢?
不同的成长环境,锻就不同的能力性格。
历史上的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时,那是真正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可以说是大逆风中的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落花时节不见君 作品《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第275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谋,干孔明周瑜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