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人不知好歹,以温和友善的方式对他们不行,非得要被鞭子抽,可往深里想,这是他原本所推崇的仁德治国失利,而他看不上的暴律苛法却成功了。
这才是最颠覆扶苏道心的,也是他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否则以扶苏的性情,他不主动想改,哪怕始皇帝也没法让他改!
扶苏叹了口气,道:“正如妹婿所言,可我至今未想通其中之因,请妹婿指教!”
李念笑问:“公子认为是道德更好,还是律法更好?”
对这个问题,扶苏不假思索,马上给出了他的回答:“自然是道德更好!”
道德所要求的标准比律法更高,要是人人都能行道德之事,作道德之为,整个国家将成为君子之国。
李念笑道:“这就是问题所在!道德更好,也即意味道德的要求比律法更高。在道德中达到每一项美德的标准,相比在律法规定内做到不触犯律法之事,更难!”
“且如果以道德治国,人人必须遵讲道德,若不遵守,将受惩罚,不仅于弘扬道德无利,反而有害。如在路上见人有难,出手相助,此乃善举,也乃道德之举!”
“可若是将此条化为律法,规定在路上见人有难,必须出手相助,那情况就变了。”
“像一路人遇见有人落水,依照这条道德之规,此人必须得救落水之人,若不救,或救助不及时,使落水之人亡故,都会受罚,会被众人指责。而偏偏此人不善泳,又找不到合适救人的器物,此人会当如何?”
扶苏等人都随李念的话思考起来,救助危难之人本是好事,是义举、是善行,是一件道德之事,可咋就变得为难起来了呢?
一名公子嘀咕道:“咋这么巧,又不善泳,又找不到救人之物?倘若此人无法施救,也可去唤他人救助!”
李念装作没听到这番嘀咕,又补充道:“若此人遇见落水之人,周围无其他人,诸位以为此人又当如何?”
这个条件一补充上,许多人转念间便想到了一些不好的答案:为防止自己因救人不利受罚,此人很可能会选择对落水者视而不见,连去喊其他人过来救助都不会,彻底断了落水者的生机。
甚至,要是落水者看到了这名路人,路人有可能会选择设法将落水者杀死!
落水者落水本可能不会死,却因那条“路遇危难者,必须救助”的道德之法而毙命。
扶苏也明白了李念举这例子的用意,他很想对李念说“这只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