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多总兵、副将、参将,全部都是有功之臣,不可能被撤职。
相较于之前,话语权肯定大大增加。
几位勋贵系巨头,在朝堂上的发言权,不会低于六部尚书。
倘若党争中获胜,直接拿到和内阁对等的话语权,也不是没有可能。
到了那一步,文武将再一次达到平衡。
不过这是理想状态。
倒不是无法争取,主要是勋贵系后备力量跟不上。
纵使抢来了蛋糕,后面也守不住。
勋贵系现在说话硬气,那是四大巨头的配置,直接拉到了顶格。
两人是先帝任命的辅政大臣,一人是皇帝的亲舅舅,还有一位是最能打的武将。
这种高规格配置,大虞传承两百八十多年,也是第一次出现。
“夫人放心,这次为夫不会去凑热闹的。
为夫的部将,基本上都在安南战场上,哪有兵去勤王啊!”
李牧笑着回答道。
这些是现实问题,四大巨头中除了他年轻外,另外三人都是四五十岁的人。
指挥作战消耗非常大,武将寿命通常都不长。
一旦三巨头故去,后续补充上来的权力继承人,在朝堂上缺乏威望,根本硬气不起来。
到时候独木难支,除了掀桌子之外,李牧不认为有其他办法能抗衡文官集团。
既然结局注定,与其在棋局中挣扎,不如提前跳出棋盘。
京师。
看着六百里加急,送过来的捷报,永宁帝瞬间精神百倍。
因为税制改革的问题,最近他和百官闹的非常僵。
长时间的君臣对抗,谁都不愿意看到。
无论是永宁帝,还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都是这场对抗中的输家。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大家都需要有一个台阶下。
这份捷报来得不光及时,捷报上对战争的定性,也非常符合永宁帝的胃口。
讨伐不臣大破敌军,收复失地,重建交趾布政司。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武功,拿出来是可以青史留名的。
一瞬间,让永宁帝看到了超越先帝的希望。
虽然感激皇兄的传位,可先帝留下来的烂摊子,还是让他痛心疾首。
前面局势最危险的时候,大虞距离亡国就差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