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有证据是回事,要不要承认,又是另外一回事。
调查云南巡抚暴毙案的钦差,跑去查安南都护府和暹罗战争的原由,本身就是越权行为。
一口咬定是对方伪造证据污蔑,直接就能把事情扯到党争上。
皇帝远在几千里之外,很难辨别双方所说的真假,大概率会不了了之。
后遗症就是皇帝对他的忌惮,将进一步加深。
毕竟,有些事情不需要证据,怀疑就足够了。
在王朝鼎盛时期,对外扩张是彰显皇帝武功的大好事。
到了王朝末年,情况则截然不同。
皇帝首先要考虑的是王朝稳定,根本无暇开疆扩土。
前面覆灭安南,那是李牧不断造势,还迭加了收复交趾故土的政治正确。
造成既定事实后,好面子的永宁帝,不可能主动抛弃疆土。
作为代价,李牧也被皇帝和文官们联手按在了地方上,永镇安南都护府。
在京中权贵眼中,这就是变相的流放。
再闹出暹罗王国的破事,在皇帝眼中,少不了给他贴上“不安分的标签”。
“侯爷,我们可以咬死不认,黔国公那边怕是麻烦了。
谋害云南巡抚的案子好遮掩,擅自挑起边界战争的事,怕是不好掩盖。
何况黔国公府,在云南境内,多有不法之事。
钦差只要不傻,就能查出一大堆的问题。
倘若朝廷追究黔国公府的责任,搞不好会把他们逼反,到时候我们的处境就尴尬了。”
一旁的幕僚王靖川开口提醒道。
李牧能够世镇安南,一定程度上也是黔国公府用自家三百年的政治信誉,做了背书。
从两宋开始到现在的数百年时间里,很少发生勋贵造反的恶性事件。
期间即便是搞事情,那也是皇室内部斗争,被动卷入进去的。
一旦黔国公造反,这种默契就会被打破。
到时候手握重兵的李牧,就会成为朝廷的重点防备对象。
毕竟,黔国公府传承到现在,除了根基稳固外,自身军事实力并不强。
李牧可是大虞第一名将,昔日的旧部遍布天下,振臂一呼就能拉出数十万大军。
真要是举起造反,山河瞬间变色。
天下有多少人会响应,谁也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