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才三四岁模样。
他们来之前都被仔细洗漱过,换上了一身崭新的红色袄子。
这群孩子虽然已经换上了新衣裳,但他们面黄肌瘦的底色和那警惕的眼睛却怎么也掩盖不住。
他们紧张地挤在一起,小手紧紧抓着衣角,怯生生地看着满院子盔明甲亮、煞气腾腾的军汉,大气都不敢出。
这些孩子,都是从成都府周边州县找来的,大多是因战乱、灾荒而家破人亡的可怜人。
其中来的几乎都是男孩,女孩极少。
这并非是刻意挑选,而是残酷的现实。
在这个时代,农村几乎都有重男轻女的习俗。
每逢灾荒,女孩总是最先被牺牲掉,或被卖予他人,或直接断粮饿死。
男孩的生存几率稍大些,他们或流浪乞讨,或被人收养为奴仆劳役,但同样也好不到哪儿去。
围观的士卒们看着这些孩子,眼神复杂。
他们中许多人也曾有子嗣,或者自己当年就是这样苦过来的。
此刻看到这些瘦小的身影,不少将士像见到了早已逝去的亲人,感触颇多。
冯承宣带着孩子们穿过人群,并让他们在院中站定。
紧接着,礼官唱喝一声,示意第一个孩子入内。
冯承宣点点头,牵起排头一个约七八岁、看起来相对镇定的男孩,走进了肃穆的祠堂。
那孩子被满堂文武和肃穆的氛围吓得小脸发白,身体微微发抖,强忍着没哭出声来。
他本是一良家子,家境尚可,虽然并非什么大富大贵之家,但父母也供他读过小半年蒙学,识得几个字。
奈何天降横祸,兵灾水灾接踵而至,家园被毁,双亲罹难。
他一路逃难到成都,本想等官府发粮救济,却不幸被城里的乞丐头子控制,每日遭受打骂,被迫行乞讨饭。
他不敢反抗,只因为见过太多反抗者的悲惨下场。
轻则打断手脚、毒哑嗓子,重则砍断四肢,塞进坛坛罐罐里供人参观猎奇
直到汉王大军破城,城里的大乞丐们被统统肃清,罪大恶极的被斩首示众,罪轻的被发配去做苦役,他才得以重见天日。
江瀚将他招到近前,放缓了语气,温声问道:
“孩子,过来。”
“你叫什么名字?家中遭了何事,怎会沦落至此?”
那孩子听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爱啃鸡翅 作品《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第275章 立祠堂汉王奠忠魂,书牌位遗孤继血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