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武和江弦之间那点儿恩怨,冯骥才记得那是相当清楚。
遥想当年,他还籍籍无名,江弦也刚初出茅庐的时候,一篇惊世之作棋王,遭了刘鑫武点名批评“痞子文学”。
刘鑫武这个“痞子文学”的词儿一出,当时对江弦的批判那真是捂都捂不住。
也就江弦够硬气,自己顶着这个“痞子文学”写出来了,把“痞子文学”写成了没人再能质疑的文学,换成别的新人作家,这无妄之灾要是落到他们头上,那不得天都塌掉半边?
作为和江弦一块儿走过来的好“战友”,冯骥才对这件事太清楚,记忆太深刻。
因此,一看到刘鑫武居然给江弦写了文学评论,忍不住多确认几遍。
“还真是他?”
“这太阳打西边儿出来了?”
冯骥才一阵邪门,特意翻开那篇文学评论所在的页码,不是同名同姓的刘鑫武,正是那个写班主任的刘鑫武,文章开头有小段落的作者简介,写的很明白。
冯骥才目光往下看:
“.那是一个多月以前,我照常到农展馆的文联大楼上班,在楼下竟遇到儿童文学的主编王一地。
老王说要见江弦同志,我带他上去,顺便打听,原来他是为了约到江弦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关于小王子的事情”
刘鑫武讲的坦白,说明了自己因为某部和江弦在意见上的分歧,以及对他的不理解,因而导致自己一开始并未对江弦那被约稿的儿童文学作品感兴趣,不仅不感兴趣,还把这篇看作一篇江弦的无意义之作。
冯骥才看到这里不免更觉好奇。
照这个情况来看,刘鑫武怎么也不应该给江弦都这篇小王子写文学评论啊。
如果换做是他,觉得某部写的不好,即便也许并没有不堪到某个地步,但也不至于会给这部写评论。
或者说,这篇文学评论其实是攻击性的文学评论?
“不会吧”
冯骥才先入为主的认为刘鑫武这篇文学评论并不是攻击,是因为这篇评论是随江弦的小王子一同发表在儿童文学上的。
同期评论,这种事情在文学期刊上很常见,这是怕读者看不明白的精彩之处,或是为这部造势,加强读者对这部的印象,编辑部都会请一些有名望的文艺人士提前做评,然后随着当期刊物一起发表。
也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这些评论当然都是正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