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于是就想在有限的时间做无限的事情,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运河被开凿出来,东都洛阳被快速的修建出来,长城也被快速的修建,同时在对外展示国家强大的时候又过分的铺张浪费,虽然他的作为表现了出来,但是却没能考虑到百姓的感受,其后果可以想象,百姓不得不反,当百姓出现叛乱的时候,杨广的骄傲没有了,他十分的害怕听到这些消息,心里变得越来越脆弱,一直到最后的失败。
李世民就不同了,李世民在杨广这个先例中知道了正确用人才会让统治长治久安,他所任用的人才有很多人在后来非常的出名,其中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徐世绩等等,其中的魏征经常的给李世民找不自在,李世民却没有因为这些不自在而疏远魏征,可见李世民是一个听得进意见的人,而魏征也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见,那就是:“‘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这也句话也协助李世民成就了“贞观之治”。
实际上历史上的明君大部分都是暴君!
史上着名的皇帝,我们大多都会想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甚至是成吉思汗、康熙大帝这样的异族皇帝,这些皇帝都有一个共性:擅长权谋,即使是面对自己的亲兄弟以及国家的肱骨大臣也毫不手下留情,可面对老百姓时却广施仁政、爱民如子,都在历史上留下了盛名。不过,关于他们的负面消息也有不少,诸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晚年大兴土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宋太祖“陈桥驿兵变”、成吉思汗一路向西征服欧洲却也屠城无数,使无数净土变成了焦土。不得不说,他们是好皇帝,可也都有着广为人知的污点。可有这样一位君王,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好的评价,提起他,世人都知道他“仁主”的一面,可他的另一重身份,也就是“暴君”的那一面,却鲜为人知。如果论权谋、论手段,在中国古代的皇帝里汉文帝可以说是无出其右,少有能与之比肩。
汉文帝是刘邦与母亲薄姫的孩子,按他母亲的地位来说,他最多只能当一个藩王。的确,他生下来的时候,就注定了不能当上太子,从小也没有受到父亲刘邦的宠爱。在他长大之后,父亲更是直接将他发配到边疆,为汉守边。不过,或许也正应了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戍边的苦寒日子里,他思考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上天也眷顾他,最终他当上了皇帝。刘邦算仁慈的了,在刘邦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