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如果宋朝能够做到短时间、高效率地平定农民起义,其中损失就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又何必再去招安呢?宋朝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便不得不说到宋朝那着名的冗兵政策。无论是在哪个朝代,如何安抚因各种情况而被迫流离失所的大量百姓一直都是个严重的问题,宋朝当然也需要对此做出自己的应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选择将流民们全部吸收进入军队,“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当什么三教九流都能进入军队后,势必就加大整个军队的管理难度,如贪生怕死、贪污腐败、欺上瞒下等事情的发生频率都会大大提高,从而直接降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若是将军治理得好,其实也还能消除这个负面影响。但问题就在于,将军没那种客观条件来治理。宋朝政府为了防止自己出现唐末藩镇割据的那种情况,实行了将兵分离制度,也就是说,一个将军无法长时间呆在一支军队当中。这不仅降低了将军把军队管理好的积极性,毕竟自己就待这么几年,军队好坏跟自己没多大关系,还使将军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军队进行管理和调整。久而久之,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再加上军队本身就容易出问题,战斗力肯定大幅度下降。当然,如岳飞创立的岳家军那种肯定是独一的例外,主要还是得归功于岳飞的本事大。此外,为了更好地将军队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宋朝皇帝还要求将领把军队的战术安排、一路碰到的情况时时汇报。甚至有时候他们还要自己隔空操纵,如宋太宗时期就曾出现了“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宜,主帅遵行,贵臣督视“,简直在乱搞。这一通操作下来,宋朝军队看起来数量多,实则战斗力无比低下,因此宋朝政府在面对起义军时只能主要采取招安政策。
宋朝最出名的治国政策,便是重文轻武。宋朝统治者深信饱读经书的文人们能够大力推动国家的发展,并使整个社会良性发展。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怕武将权力太大,谋自己的位。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科举考试在民间的普及率和参与率大大提高,无数平民百姓凭着考试这一手段脱颖而出,一步一步爬进宋朝的政治核心圈子。正因为出身平民阶层,他们普遍对下层平民百姓有着更深的了解和同情,连带着对他们造反活动也有着更广的包容之心。曾出任湖南提刑的宋慈曾这样说道:“湖南之盗贼,多起于下户穷愁,抱冤无所伸。“他们认为人民之所以会起义,绝非是出于野心,而是遭遇了不可逆转的变故导致失去了生计,如天灾、贪官和政府的不作为。显然,事实也正是如此,毕竟不是每一个农民都怀揣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