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留给他思考。
“用铜网加固,再浇一层水冷胶。”陈辉转身看向林正则,“现在每耽误一分钟,燃烧室就多一分烧穿的风险,林教授,联系加工组,十分钟内送加固窗口过来。”
十分钟后,加固后的观测窗被装上。
陈辉亲自调试piv激光器的角度,确保光束能穿透湍流核心区。
当新的触发信号亮起时,大厅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呼吸声——相机捕捉到了清晰的粒子轨迹,尽管背景噪声明显,但流线的扭曲程度证实了陈辉的判断——激波确实在x178mm处附着,边界层转捩点比预仿真提前了65mm。
“现在看lif数据!”小吴突然喊到。
屏幕上,oh自由基的荧光图像显示,燃烧区的峰值位置从预仿真的x110mm移动到了x95mm。
“燃料混合提前了!”陈辉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飞快计算,“转捩提前导致壁面摩擦增加,气流能量损失更大,为了维持总温,燃料喷射角度需要减小2——这和我在修正模型里加入的‘催化反应加速项’吻合!”
原来,陈辉在模型中特意考虑了高温下壁面涂层对h分子的催化解离作用,这一项在预仿真中被设为“次要参数”,但此刻,lif数据显示oh浓度峰值与催化反应速率的关联度比预期高40%——正是这一修正,让模型在转捩提前的极端情况下依然保持了预测能力。
“调整燃料喷射角度,重新启动燃烧!”陈辉的声音带着兴奋。
当h燃料以新的角度喷入主流时,燃烧室的压力曲线逐渐稳定,红外热像仪的温度峰值回落至2780k,piv系统终于捕捉到了完整的速度场,激波清晰可见,分离泡尺寸与修正后的cfd模型误差仅2%,oh浓度分布与理论预测完美重合!
“成功了!”林正则欢呼,陈辉来实验室时,他还因为陈辉的年纪产生过怀疑,但没想到,他们竟然这么快出成果,这太不可思议了!
陈辉却盯着屏幕上的误差曲线,若有所思——在燃烧区下游,cfd预测的热流密度仍比实验高5%。
他快速调出壁面微观结构图,发现涂层在x220mm处有一处微小的裂纹——那是昨夜激光测厚时遗漏的缺陷。
将缺陷位置在模型中标记起来,陈辉也松了口气,下一次,或许就是最后的时刻了,但现在,他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才行。
数学不会说谎,但它需要更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模拟空心菜 作品《天才学霸?我只是天生爱学习》第229章 饱和式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