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想到皇帝可能就在哪里看着他们,群臣顿时如作鸟兽散,这些左都御史郑欢、内阁大学士杨荣、黄淮才围过来。
杨荣心直口快,振奋道:“明达,你竟然能促成此等大事,自此以后,天下无数官员都要承你一份情了。”
李显穆不太在意的摆摆手道:“不过是些虚幻的东西,不算什么,该争还是争,该斗还是斗。”
郑欢作为御史,却笑着摇摇头道:“那可不一样,心学发展迅速,但因为你比较刚正,很多人来来去去。
如今有了养廉银,很多人就能追寻自己内心真实所求了。”
杨荣和黄淮同时点头认可郑欢之言。
让李显穆颇为无奈。
他相对来说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那种人,类似于截留火耗这种不算贪污的事,他其实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甚至有时候下面人收点礼办事,只要不过分他也没追究过。
还是那句话,他从来不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但好像其他人不这么想,都觉得他光明正义,那些犯了些事的人,自己就自惭形秽的远离他这个派系了。
李显穆也不打算解释,只是无奈摇摇头,“走吧,子荣,你先回内阁,我要去一趟兵部衙门,今日大宁总兵会回京述职,我要问些情况。”
几人各自道别。
待参加大朝会的群臣各自回到衙门后,朝廷加俸禄之事,顿时从各种渠道传遍了京城。
街头巷尾但凡有人处,都有人在讨论这件事,普通百姓自然只有羡慕的份,那些也在加俸禄范围内的正式有品级的官员,又是一阵激动加叩谢皇恩。
而后这个消息迅速从京城向顺天府地方以及大明其余十三省而去。
地方官员的反应自然和京官不同。
在地方上,能拿到火耗的可不仅仅是官员,还有那些吏员。
但朝廷这一次所涉及的人,就没有那些吏员了。
这也算是合理,吏员是贱籍,朝廷怎么可能给贱籍发俸禄,丢不起那个人。
这次收获最大的实际上是县令,朝廷给县令的养廉银级别是四品官。
其目的很明显了,就是要“重县令而压豪强,重县令而抑恶吏”。
总说皇权不下乡,这次就是要加强县令的权力,让皇权能够更加深入帝国的肌理骨髓之中。
大明有许多欺上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