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恒难得强硬了一次,最后摆摆手道:“你去找柯政商量吧。”
“儿臣遵旨。”
赵衻嘴上这么说,却丝毫没有去找柯政的意思,直接回了王府。
之后,他借着两国和谈的事情,一直都没有上朝,不过朝堂上的事情,他还是知道的。
赵衻很清楚,文官集团之所以联合起来针对他,无非是因为他代表武将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不愿意见到他上位,从而影响文官集团在朝堂的利益和话语权。
不过赵衻并不在乎那些文官的诋毁,他始终坚信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文官固然重要,但天下读书人数不胜数,只要他手中有兵权,就不会缺读书人效力。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赵衻不断遭到百官弹劾,各种各样的罪名都冒了出来,甚至连曾经的旧事,比如赵衻小时候殴打堂兄弟,逃课,以及近两年娶当垆女为妃,这种不值得拿上台面的事情,都成为反对赵衻入主东宫的理由。
至于其他战争时期的罪名,那就更是罪无可恕,仿佛赵衻就是大宋的罪人,不严惩不足以泄民愤似的。
赵衻早就知道大宋的文臣厉害,颠倒黑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可做到这种程度,还是让他颇为震动。
他只能说,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官员,北宋还能坚持那么多年,真的是上天眷顾。
当然,也有一些文官在为赵衻说话,比如之前背刺了他的柯政,以及入朝没几年的新贵,如范希文、鲁宗道等等。
但很可惜,范希文他们这些现在还没有什么话语权,而柯政因为要忙和谈的事情,也没有精力和那些人吵。
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多月,最后赵恒拿萧钦言杀鸡儆猴,才压下朝堂上的反对声音。
而就在册立太子的圣旨传达天下之时,辽国派来和谈的使臣队伍也到了汴梁城。
带队的人是耶律宗盛,之前他便出使过大宋,不过上一次来是来接受大宋上贡的,而这次来却是来求着大宋和谈的。
两国和谈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且所谓和谈其实就是吵架,都是为了己方的利益跟对方吵架。
赵衻没有兴趣去听人吵架,更没有兴趣跟辽人吵架,所以自和谈开始,他就没露过面,不是在陪赵盼儿教导儿子,就是去教坊司听曲。
现在已经完成了两个系统任务,只剩下最后一个勾栏听曲一千次的任务,正好现在又没什么事可做,那就趁着空闲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