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高世德的麾下,要知道高世德在清河县的声望,可不是盖的。
多重因素影响下,二郎荣归故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成为了全县百姓关注的焦点。
早有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在城门外二里处设香案相迎。
队伍所过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武松骑着高头大马,感受着四面八方投来的敬仰目光。他特意放缓速度,好让百姓能清楚看见他这一身象征功名的官服配饰。
武松头戴交脚幞头帽,斜插一枝初绽金桂;身着鸦青绸缎圆领袍,暗绣青猊逐鹿纹;腰束黑漆涂银明装带,左悬镀银铜方牌,右挂雪花镔铁刀;胸前十字罗稠大红花,脚踩鹰爪四缝干黄靴。
这身打扮与他挺拔的身姿相得益彰,在清河县的街市上,引得百姓纷纷侧目。
每当有乡邻上前行礼,他都会微微颔首回应,既保持官威又不失亲切。
武松耳边萦绕着百姓的欢呼,心中不禁涌起阵阵自豪。
这种被人真心敬重的感觉,让他想起当年在阳谷县任都头时的风光,但如今的荣耀远胜往昔。
他不再是区区小吏,而是正经的八品武官,更是深受百姓爱戴的高将军麾下爱将。
想起从前浪荡度日的自己,再看如今的光景,武松不禁握紧缰绳,眼中露出坚定之色。
——这条追随衙内的道路,确实让我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武大郎穿着新做的细布长衫,见弟弟这般威风,他不住用袖口擦拭眼角。
当武松下马与他相见时,围观的百姓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大郎紧紧握住二郎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他一遍遍抚摸着二郎的官服,憨厚的老脸笑成了一朵菊花,心中满是欣慰与骄傲。
在县衙的接风宴上,一众官吏频频举杯,称赞武松剿匪有功、为清河争光,更不忘感念高世德对清河县的恩德。
武松酒到杯干,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每提及高世德时,必起身拱手,言语间充满了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高山仰止的敬佩。
武松在清河小住期间,每日都有乡邻前来拜访,或是送礼,或是邀请赴宴。
每每走在街上,百姓们都会恭敬地行礼问候,称他一声“武大人”,这份荣耀让他倍感满足。
武松也结识了一位朋友,名叫苟富贵,又名高三。
原来高三本是阳谷县人,当初他得了高世德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