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一句话,这些大臣们没想错,朱由检就是个自私鬼。他很清楚,皇帝的跟大明的是不同的。
作为大明的皇帝,当然希望大明好,但是有机会的情况下,他还是不介意拉拢属于自己的直属势力的。道德洁癖有时候是会害死自己。
说皇帝富有四海,那就是啥也没有,不如内帑里的几百万两白银和内廷的几千禁军值钱。
鹤立鸡群很显眼,狼群里面混入一个哈士奇也让人侧目。皇帝从辽西薅武将,像是赵率教是老总兵了,曹文诏也是孙承宗的老部下,被皇帝知道重用也还能够理解,而诏令里面单独提及曹文诏的侄儿就很耐人寻味了,毕竟他现在只是曹文诏的亲兵,军职只不过是个小旗官而已。
平时这群悍将戍守四方,朱由检见不到,明目张胆地拉拢也会被文官有意无意地阻挠,但现在战时情况特殊,朱由检可以光明正大的拉拢了。
来勤王的将领都得到了皇帝的单独诏见,朱由检对于武将还是很宽厚的,偏心得都让文官们有些嫉妒了。
唐末和五代十国将中国的道德枷锁砸碎,武人开始不当人,宋代矫枉过正,重塑了华夏的道德观念,约束了武将,元朝又将这些打碎,大明建立,重开华夏,以武立国,造就了明初武将的跋扈,同时也张扬了武功。
土木堡之后,以文御武的观念重新抬头,勋贵群体被废弃,直到明末。历史就是这样螺旋发展,忽左忽右。
人们不是从未从历史上学到东西,而是每一个新的朝代都是对上一个朝代的矫枉过正,而后又形成新的无解的困境。
关于加强武将待遇,增强武将权利,统筹兼备,减少掣肘,这些话在明中晚期一直都有被提及的。
一个国家从来不缺少有识之士,甚至这些话都不是武将自己叫屈,因为如果他们自己提的话是犯忌讳的,这些话是由文官提起的。
大明的官僚们还是希望国家变好的,他们有混蛋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反倒是最喜欢玩掣肘的一直都是皇帝本人。
大部分的皇帝并没有这么大的气度,或许是不曾被记载入史书的真实历史真的发生了许多只在皇帝之间口口相传的不忍之事,比如诡谲的土木堡之变,诡异的嘉靖朝,往后一连好几个皇帝的异常举动。
难道说真的是天要灭亡大明,才出了一连串的奇葩皇帝吗,还是另有隐情?这些朱由检都不得而知,毕竟他原本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藩王罢了。
皇宫没有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签不了约 作品《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第159章 臣不冤,是臣的叔叔冤!哦?!冤从何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