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高手,魏忠贤也没有民间传说得那样可怕,不过只是一个上了年纪有几分狠辣的老头。
内阁辅臣本质上是个六品小官,给皇帝打杂,他们之所以显赫,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显赫,身上挂了一连串的头衔名号,比命还长。
就连可怕的满清头号屠夫多尔衮,也只是个长得比较凶悍,派几个人就能摁住爆锤,被吊起来也会疼得嗷嗷叫的普通人类而已。将人神化只不过是离得太远,只要靠足够近,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人。
大小曹有幸被皇帝邀请进内廷用膳,皇帝的青云宴已经很出名了,就连曹氏叔侄这种关外之人也有所耳闻。
曹文诏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不想当总兵的游击不是一个好参将。他在孙承宗手下过得还不错,后面受到祖大寿节制就有些不开心了。
他讨厌祖大寿这种老兵油子,面对国家危难不敢挺身而出,明明是大明的将军,却做事优先考虑个人得失,出卖友军,丝毫不觉得害臊。
虽然他也不是就认定了祖大寿就是建奴的奸细,但他跟建奴勾勾搭搭不清不楚是没办法洗白的,这不是就是养寇自重嘛。
都这样了,这厮还有脸弹劾毛文龙跟袁可立养寇自重,身为边将参合朝廷的党争,这人太复杂了,曹文诏耻于为伍。
这次入京,他们这些辽西土鳖还是比较开心的,毕竟皇帝给他们记功升迁还是不含糊的,就是大明的武职贬值得有些严重。
比如总兵官,按理来说应该手底下有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总兵只有三四千人,亲卫家丁都凑不齐一营,窘迫得不得了。
与很多人以为的家丁都是武将的私人武装,依靠贪墨军饷养出来的不同,大明官方既然明目张胆地在公文里面提及亲卫家丁这个群体,那就是说明朝廷是承认这些人,并且武将的亲卫家丁都是要跟朝廷报备的,朝廷也会拨给相对应的钱粮。
其实大明的朝廷没有这么迂腐,很多政策都是灵活改变的,不好的事情能够阻止就阻止,阻止不了也就顺势而为了。
大明的灭亡有一定的偶然性,直到猝亡之前的最后几年,大明都依旧能够征到赋税,能够组织起来十几万人的精锐兵团与建奴决战。
在崇祯十六年这种北方七省大旱,大明的旱灾到达巅峰的时候,洪承畴在松山也依旧囤积了几十万石粮食,军中并没有出现缺粮的情况。
从天启年间到崇祯末年,大明的军队战斗力是逐步提升,逐渐恢复的。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签不了约 作品《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第159章 臣不冤,是臣的叔叔冤!哦?!冤从何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