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没想搞自家亲戚,那无论天子做什么,都是必须要支持的。
毕竟天子、宗亲与宗庙社稷,那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同样对刘荣无条件支持的,自然还有先帝遗臣:郎中令周仁,故义渠王子:少府公孙混邪,以及天子刘荣的母族外戚:主爵都尉栗仓。
算下来,九卿当中,大农、太常、执金吾、宗正、郎中令、少府、主爵都尉——足有七人,是或站在天子荣这一边,或不掺和此事的。
余下二人当中,大理赵禹,无条件支持一切让儒家不爽的事——包括此次奴籍案,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冲击。
唯独剩下太仆窦彭祖摇摆不定,却也大概率会站到刘荣这一边。
——甚至都不可能中立!
毕竟窦彭祖,并不像体验第二次作为外戚,却被天子雪藏的滋味。
如此算下来,真正对此番奴籍案,以及天子刘荣对待奴籍案的态度不满,亦或是心有微词者,也就是丞相窦婴、御史大夫卫绾二人。
嘿,巧了么这不是?
俩儒!
明确了可能存在的‘敌对势力’,并确定‘敌方’为少数,‘我方’为多数,天子荣本就算不上紧绷的心绪,不由得更加放松了些。
自然,也就不急着将话题引入正轨了。
——先和同为三公的大司空韩安国,聊一聊过去这段时间的工作,以及大司空这一职务设立后,所遇到的问题、阻碍等。
总的来说,对于韩安国这个大司空,刘荣还算满意。
早在针对朝堂公卿重臣进行改制时,刘荣便已经明确了新三公、九卿属衙的职责规划。
新体制下的丞相,与旧体制下并无不同,仅仅只是相府国库的财权,被加了一道保险锁。
御史大夫本人,则和御史大夫属衙分离——御史大夫真正成为掣肘、制衡丞相的‘亚相’;
御史大夫属衙。则改名:大司空,专门负责官员的监察,以及官员任免的审查、复核工作。
这样一来,新体制下的汉三公,也算是在某种意义上,初步达成了最原始版本的‘三权分立’。
只不过,这里的三权分立,并不是后世人所熟知的立法权、执法权、行政权。
而是:行政权,财权,以及人事权。
——相府负责中央朝堂的运转,算是主掌行政权。
御史大夫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