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刘荣感到可笑的,是在诏书最后,窦婴甚至还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般,莫名其妙加了一句:得如此荣宠、厚待,望天下各地方郡县官、吏尽心竭力,不负家国厚望。
听上去是没啥毛病。
但在刘荣眼里,可就全是毛病了。
不要辜负家国、天下的期望?
——合着此番增长俸禄,是家国、天下给官员们加的?
不需要!
刘荣不需要天下官员,对家国、天下——更甚至作为家国、天下‘代表’的长安朝堂怀有感激!
冤有头,债有主。
钱是刘荣讨得,加薪的决定也是刘荣下的。
要感谢,天下官员只需要感谢刘荣一人即可!
至于未来,后世之君继续自讨腰包,从少府内帑继续给官员发放额外的俸禄,天下官员自然就该感激、感恩后世之君。
但现在,汉天子是刘荣。
看透了窦婴,以及窦婴为首的外朝的‘险恶用心’,刘荣却并没有当面揭穿窦婴的小心思。
——毕竟窦婴,是汉家如今的丞相,礼数上,基本与刘荣平起平坐的人物。
再加上窦婴,又是东宫窦老太后族人当中,最拿得出手,同时也是唯一拿得出手的那一个,所以即便窦婴‘暗怀鬼胎’,刘荣也不好太跌了窦婴体面。
便也没把话点破,只耐人询问的回了一句:留中不发。
看似委婉,其实态度已经很明显了。
在这个时代,某位臣子递上的奏疏,被天子做出‘留中不发’的批示,那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是这封奏疏过于先进,暂时没有可行性,却在未来又巨大价值!
所以‘留中不发’,一来是保密,二来,也算是把计划书封存,留待将来。
再或者,就是这封奏疏狗屁不是,但递上奏疏的人有点身份、地位,天子碍于情面不好直接驳回,又或是正面表示‘不接受’‘不认可’。
便以一句‘留中不发’,算是给彼此都留够体面。
——朕不做直接批示,不直接拒绝,给你留脸了;
你也明白了朕的意思,就不要再自讨无趣,继续反复上这种垃圾奏疏了。
却不知,窦婴是真的没明白刘荣‘留中不发’所要表达的意图,还是真的有心坚持。
在第一日碰壁后,窦婴又是接连三日入宫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