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立难安的主动走上田间地头,去指点江山了。
就像是完全不担心、十分笃定今年,乃至每年都是大丰收般,悠哉悠哉的坐在老树根下纳凉,再与二三老友说笑一阵,享儿孙绕膝之乐。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
当然不是因为汉家的农民,真的已经做到‘年年无条件丰收’的史诗级成就。
而是如今汉室,尤其是关中地区的农民,不再被每年秋天的秋收,一言而绝未来一整年的生死了。
远的不说,就说十年前,先孝景皇帝才刚即位的时候。
太宗孝文皇帝驾崩所带来的哀伤氛围,仍旧在天地间久久不散。
朝堂内外,则是对故去的太宗皇帝歌功颂德——甚至早在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关于‘孝文盛世’的鼓吹。
天下弄人都感谢、感激太宗皇帝,或许有些言过其实。
但关中地区,人人都对太宗皇帝感恩戴德,根本不容许有人诋毁、污蔑太宗皇帝,自家完备但凡有丝毫不敬,就要立刻抬手大罪,却是没有半点夸张。
那是华夏封建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盛世之相。
每个人,都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而感到庆幸和自豪。
但在这盛世的表象、在那美好的天空之下,却仍有一些阳光无法播撒到的角落,被底层民众的血泪所侵染。
如某个农民,在太宗皇帝轻徭薄税、与民休息,巧立名目赐爵,三不五时赐下酒肉、布帛,间歇性免除农税,日常性免除劳役的仁厚统治下,日子过的不说是有声有色,也起码是越来越有盼头。
长达十几二十年的安定,让这个农民从最开始,一穷二白,吃了上顿没下顿,骨瘦如柴、手脚无力的模样,逐渐成长为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民。
家里的百亩良田,能承担整个家庭的日常口粮,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开销——不说顿顿饱,也是每顿都能吃个七成饱。
老农感谢先祖,感谢上苍,更感谢带来这一切美好生活的太宗孝文皇帝。
直到有一年,秋收。
无论是经验老道的老者,还是官府派下来视察的农稼官,都说今年是个丰年。
而且是大丰收!
老农满怀期待,充满干劲,将田里的粟庙照顾的极好,比照顾新媳妇还细心!
结果到了秋收那天,明明一切都预示着丰收,但当老农眉眼含笑的将收割好的粟堆在一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