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威慑,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在华夏文明的春秋战国时期,列雄之间相互交换质子,也就是以王子为人质,算是史前版本的战略威慑。
——你要是攻打我,我就弄死你儿子!
通过这种原始的战略威慑,战国列雄之间的攻伐征战,算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控制。
后来,列雄也逐渐回过味来:儿子并不是只能有一个。
且送去别国为质子的,也并不非得是自家的嫡长子,亦或是有资格继承大位,有能力率领国家强盛的‘贤者’。
于是,一个又一个不受重视的王宫子弟,以‘为国奉献’的名义被送去别国,甚至是敌国为质子。
时至今日,汉家也依旧保留着相当一部分与质子相关,至少是同一类似的战略威慑举措。
比如关东宗亲诸侯,依律三年一朝长安。
虽然说是只能在长安待一个月,且无诏不得擅自入朝,但这话反过来听便是:每次入朝,都得待够二十多将近三十天,并且在得到朝堂中央的召见诏书时,务必要无条件入朝觐见。
这一举措在‘战略威胁’层面的存在意义,可谓是再浅显、再简单粗暴不过的了。
——说让你来长安,你就得来!
——默认每三年必须要来一趟,如果朕额外相召,那也得老老实实入朝。
只要你来了长安,而且是每三年至少来长安一次,那你就是‘安全’的。
因为你的人生安全,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在长安朝堂手里,所以你是‘安全’的
后世的蘑菇类武器,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双方都无法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时,双方就同时对彼此,具备了强大的战略威慑能力。
而在过去这些年,匈奴人对汉家,几乎是除了战略威慑外的其他一切军事威胁,都一个不落的全部达成。
至于汉室,自然是更不必说——别说是战略威慑了,就连对匈奴人的军事威胁都够呛能达成。
今日,新冒出来的这粪底洼地,或许便是汉家针对匈奴人,达成战略威胁的关键。
只是事关重大,刘荣还需要和自己的幕僚团,再商讨一下具体的操作可行性,以及匈奴人可能作出的反应激烈强队,再根据研究结果作出最终抉择。
“下去之后,卫中郎好生琢磨琢磨此事,给朕拿个试演奏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