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知识分子个人来说,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对于某个学派政体,以及某个统一政权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对学派而言,这个政权如何,不外乎一句‘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
当然,这里的‘有道’‘无道’,未必是客观现实,而是各学派根据自身的状况,做出主观判断。
大致类似于:一个打压豪强、乡绅的政权,对儒家而言便是‘无道’的,就应该暂时蛰伏,静待时机。
而一个风气开放,法治观念淡薄的王朝,则是法家认知中的‘无道’。
诸如此类。
但对政权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什么诸子百家,什么是非对错——好用就拿来用呗?
至于对不对、该不该之类,只要用着顺手、舒服,便总有办法粉饰。
自有大儒为我辨经嘛~
咳咳咳
在放弃墨家这个综合性大学派,不再将其视作制衡汉室执政学派的某一方力量之后,刘荣‘三足鼎立’的执政学派制衡方案,无疑便胎死腹中。
黄老死而不僵是既定事实,短期内不会倒塌,也不能倒塌,更是刘荣清晰认识到的。
儒家凭借‘有教无类’而积累的人数优势,以及量变所引发的质变,还有儒家学说本身海纳百川的宏达底蕴,也使得儒家的复兴、显赫,成为了未来必然会发生的事。
一方日薄西山,一方朝气蓬勃。
看上去是新老交替,但刘荣却很清楚:除了这两方,汉室还迫切需要第三方力量,来充当二者之间的缓冲地带,并起到制衡作用。
因为执政学派的交替,其实和王朝更迭一样,往往并不会太过温和。
王朝更迭,兴亡皆为百姓苦。
执政学派的交替也一样——如果单纯是旧的淡退、新的登上历史舞台,那这个过程也同样不会风平浪静。
描述一个非常具体的画面,就不难意识到这一点。
你是一个黄老血官员,在太宗皇帝年间入仕,并在先孝景皇帝年间小有所成,官至千石。
而且,不单你出生黄老,你父亲、你祖父,也都是有名的黄老巨擘。
在精力秦末战国,对华夏文化的全方位洗礼之后,像你这样三代传承的黄老学铁杆知识分子,已经能算作是顽固的黄老世家了。
那么,在当今刘荣这一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