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梁怀王刘揖愈发得势,而地位愈发不稳,甚至一度被舆论认定‘早晚被废’的太子刘启;
再比如,先帝年间,因为栗姬拒绝馆陶主刘嫖联姻,而被朝堂内外认定‘无法过东宫那一关’的当今刘荣。
你要说,这两个时期的先帝刘启、当今刘荣,真的就‘几乎不可能成为储君,并即位为帝’了吗?
其实不竟然。
这父子二人,均是时任天子没有嫡子,且不可能拥有嫡子的前提下,以皇庶长子的身份,为‘嫡长子继承制’托底的次选。
如果这二人无法成为储君、无法即位为帝,那嫡长子继承制便形同虚设。
正如历史上,孝景帝废太子刘荣,立皇十子刘彻,便是对嫡长子继承制,造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巨大打击。
哪怕刘彻这个皇十子,被孝景帝包装为了‘嫡长子’,也依旧不影响孝景之后,嫡长子继承制在汉家的影响力——尤其是皇位传承层面,已经不再是不容置疑的铁律。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发生于历史上汉武大帝在位时期的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的向死而生,未必就不是因为父亲刘彻‘非嫡非长’而为天子,为刘据所带来的巨大危机感。
因为在刘彻之前,汉家几乎是从不违背嫡长子继承制的。
太祖高皇帝刘邦,只有一个嫡子刘盈,所以再怎么不喜欢、再怎么厌恶刘盈,再怎么担心刘盈的母族外戚:吕氏,太祖高皇帝最终,也仍旧让刘盈成为了孝惠皇帝;
刘盈无嫡,便立庶长刘恭;
太宗皇帝‘无嫡’,便与立理论上的‘嫡长’,实际上的庶长子刘启——饶是彼时的刘启荒诞不经,已然化身棋盘侠,也仍旧没有轻易放弃培养刘启。
最终,父子二人联袂促成文景之治。
抛开吕太后废前少帝,而后所扶立的后少帝刘弘,以及诸吕之乱后入主长安的太宗皇帝刘恒——除了这两个极端特殊情况,汉家从开国一直到汉武大帝,始终都是在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始终都是在坚持‘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
如果这样的情况没有改变,那戾太子刘据即便再怎么担心自己,最终也可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刘据会对自己说:没事,别怕;
我是嫡长子;
是父皇唯一的嫡子;
我要沉住气,我要稳住阵脚
但有了汉武大帝,以皇庶十子的身份,成功得立为储,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