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这个‘概率最大’的评判,是需要同属于贵族阶级的大部分成员广泛认同的。
好比说当年,在栗姬还没有拒绝刘嫖的联姻请求时,贵族阶级几乎人人都认为:刘荣做储君太子,是八九不离十的事。
大家都在这么说,那就基本是这么个情况了。
但刘荣先成为最有价值的押注对象,之后又因为母亲栗太后的骚操作,而让朝堂内外心生疑虑,最终又凭借自身能力,真正成为太子储君,并成功继承皇位。
这一过程带给汉家朝堂内外的思考便是:押注储君,未必只有‘选概率最大的那个’这一条路。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尤其是形式不大明朗、‘概率最大者’没有那么确定的情况下,贵族阶级完全可以选择身份最有利,同时也最有能力的那一个。
比如先帝年间,作为皇长子,且自身能力不俗的刘荣。
选定了这一押注目标之后,再去竭力帮助,让这个可能性不低的选择,在自己的帮助下成为有极大概率获立为储的人选——这也同样是一条路。
当年,这么做的人很少。
——在刘荣最困难,最不被朝堂内外看好的时间段,有如此魄力的勋贵家族很少。
但这些家族,有一个算一个,都在当今刘荣即位之后,获取了极为丰厚的回报。
不单是金石珠玉、彻侯食邑,亦或是当今刘荣的亲近;
而是当今刘荣几乎不计成本、不计得失的,给自己的这些‘从龙功臣’,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战场上立功的机会;
在朝中担任要职的机会;
当然,也包括让这些勋贵家族显赫,且长久显赫下去的机会。
常言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放在押注储君这一特殊赌局之上,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押注可能性最大的那一个,顶多只能算是‘锦上添花’——毕竟人家本来就有很大概率做储君了,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记你的人情,不过是为了礼尚往来,外加做给其他人看,真正对你的感激和感恩,不说没有,只能说很少。
但在一位身份没问题、能力没问题,却因为某些原因,而被朝堂内外评定为‘获立为储的概率大大降低’的落魄皇子面前,任何一份支持,都是值得永远铭记,并竭力给出回报的。
比如,太宗孝文皇帝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