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总说,历代皆因弱灭,独汉因强亡。
在大多数时候,这句话都被理解为:历朝历代末年,华夏王朝的国力及军事实力,都会变得无比羸弱,并最终导致王朝覆灭;
而汉之亡,却是亡于国力、军事实力仍旧强大的时期。
这个说法不能说不对,却也总归有些片面。
——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的存在,本身并非是以王朝国力、军事实力的盛衰为周期,而是以社会矛盾、底层民众生活水平为周期基准。
简而言之,便是三百年王朝周期律,并不是说一个封建王朝,从开国到强盛再到国力衰弱,大概是三百年的周期;
也不是说封建王朝的军力,会在开国三百年后彻底衰败。
而是说,封建时代的底层民众,会在开国大约三百年后,陷入生不如死的绝境。
更准确的说,是封建时代的社会阶级矛盾,大约会在王朝建立三百年前后,发展到无法调和、无法解决的境地。
而汉‘独因强亡’,仅仅只是表现。
——在两汉末期,尤其是东汉末年,汉家的国力以及军事实力,确实没有显著的衰败。
但在这看似仍旧‘国富民强’的表现下,真正影响汉家国运的层面,衰败,却也早已悄然发生。
相较于其他‘因弱灭’的封建王朝,汉家最独特,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国策,无疑便是对地主豪强的打压,以及对底层自耕农阶级的扶持。
地方豪强始终无法壮大、始终无法成长为门阀世家,自耕农阶级始终有活路、有出路,是两汉享国四百余年的关键。
两汉只享国四百年,而不是更久,也同样是因为汉家赖以为继,作为国运镇山石的国策:陵邑制度,以及上林苑这个国运调节阀失效。
陵邑制度的运转逻辑,无需赘述。
——以‘为天子守灵’为名,将豪强地头蛇强制迁徙至关中,迁至皇城脚下,以封建皇权直接压制,或者说是压迫。
上林苑的‘国运调节阀’作用,则是通过低价、免费,甚至倒贴钱式的出租皇家官田,来扶持破产自耕农,帮助佃农重归自耕农之列。
有这两大国策在,特权阶级的规模始终能得到控制,底层民众也始终能得到偏袒式的照顾,社会阶级矛盾自然就被遏制——至少是极大程度的减缓了矛盾加剧的速度。
有这两个国策在,汉家阶级矛盾可控,国运自然就稳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