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正题,还是老生常谈的那句话。
——汉匈朝那之战,并没有让匈奴人真正意识到,汉家已经不再是过往数十年当中,对匈奴人予取予求,以和亲祈求短暂和平的‘软柿子’。
甚至就连河套-马邑战役,也依旧没能让失去河套的匈奴人,意识到如今的汉家,已然成长为了一个可怕的对手。
直到高阙之战。
直到汉匈高阙之战,以汉家仅付出极小的代价,便成功夺取雄关高阙作为结局,匈奴人才终于后知后觉的意识到:世道变了。
汉人,早已不是过去那个一穷二白,就算正面战场打得过,也根本打不起、负担不起战争支出的贫弱政权。
事实上,哪怕抛开汉家在过往几十年内的快速强大,以及匈奴人自己的原地踏步不说——抛开双方的实力涨跌不谈,单单就看如今的战略局势,也早已随着这接连三场汉匈大战,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三场战争之前,匈奴人占尽优势,想打就打,想停就停,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匈奴人想打,汉家由于兵种克制,正面战场打不过匈奴人;
匈奴人想停,汉家也根本没有维持战争的能力,只能长松一口气,庆幸匈奴人停手。
匈奴人想来,汉家根本挡不住,只能龟缩防守城池、关隘,把不受城墙庇护的乡村放给匈奴人去烧杀抢掠;
匈奴人想走,汉家也依旧留不住,只能望着匈奴人离去的背影哀叹,然后无可奈何的进行战后重建
而这三场战争的胜利,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将汉家所身处的战略劣势,给一点一点扭转了过来。
原先的情况是,是匈奴人想打就打,想停就停,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而朝那之战后的汉家,具备了让匈奴人‘想来不能来’,至少攻不进国门的实力和经验。
河套-马邑战役——马邑分战场,汉家得以让匈奴人‘想走不能走’;
河套战场,则是汉家转守为攻,主动出击,让匈奴人‘想停不能停’。
到这里,匈奴人所掌握的战略主动权,已经只剩下‘想打就打’这一项了。
而这一项战略主动权的依凭,便是高阙。
——高阙在手,匈奴人只要想打,随时都可以自高阙南下渡河,踏足河套。
但在高阙之战后,这仅存的战略主动权、先手权,也被汉家给夺走。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