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汉家边关无虞,河套四面安宁,内部敌对势力更是翻不起浪花,只能接受要么被毁灭、要么真心臣服的现实。
高阙的存在,则是让汉家得以掌握曾经,属于匈奴人的战略主动权。
如今汉室,想打就打——只要想打,就可以从高阙北上,扰乱幕南!
想停就停——只要不想打了,就随时退回高阙,把防线一拉,根本不可能打得起来。
想去就去——想去河西就从河套西进,想去幕南就从高阙北出,亦或是代北马邑一线、燕蓟渔阳一线,也都可以成为汉家北出边塞的桥头堡。
想回就回——不想打了,又或是打够了,汉家也随时可以撤回河套或北墙以里,根本不担心匈奴人追过来。
这,才是那句‘攻守易型’的真实写照。
——曾经属于匈奴人的所有战略主动权、选择权,以及战争先手权,都已经被汉家夺回。
为了竭力避免被汉家一波带走,匈奴人不得已,只能通过堵死高阙来保幕南,然后将战略重心西移,尽可能让汉家出塞作战的部队,变成某种意义上的‘远征军’。
除了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大汉家的出塞作战难度和成本,匈奴人已然是没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在同汉家的博弈中讨得便宜了。
所以刘荣才会说:朝那,河套-马邑,以及高阙三战,已经把匈奴人打的‘眼神清澈’了。
曾几何时,汉家极其不希望和匈奴人之间爆发战争,极其不希望边关,传来匈奴人南下入侵的消息。
现如今,却换做匈奴人,不希望和汉家打起仗,极度不希望从高阙,亦或代北、燕北——乃至云中一线,收到汉家北上出塞的军报了。
简而言之,就是匈奴人怕了。
只要能别和汉家打起来,如今的匈奴人,也照样能‘嫁女乞和’。
虽然草原霸主的架子,以及端了这么多年的身段,会让匈奴人一时之间无所适从,难以放下脸面,但最终,匈奴人总会冷静下来,并为了汉匈边境的和平,付出自己能付出的一切代价。
这,就给了刘荣相当宽松的战略空间。
——匈奴人不想打;
汉家如果想打,可以硬着头皮打,如果不想打,也完全可以不打;
打不打都行,全看汉家——其实也就是刘荣的心情。
这种时候,问题就变得非常有趣了。
接连三场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