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开疆’的万里江山,也确实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沃土。
而在秦亡汉兴之后,类似这样的观点,也同样存在于汉室帝王——尤其是刘荣这个穿越者的认知当中。
刘荣甚至已经有了大致盘算!
等将来,打下草原的幕南,河西,以及更遥远的幕北,还有岭南、朝鲜半岛等地,刘荣都打算通过分封,来最大限度提高掌控当地的速度。
这个逻辑很好理解。
好比河西——如果打下来后设郡县,那管理当地的,便是领死工资的官僚。
虽然他们也有‘政绩’这顶帽子压着,但发展积极性终归有限。
当然会有官儿迷,铆足了劲儿搞建设,削尖了脑袋捞政绩。
但也必然会有佛系的官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领一天俸禄点一天卯。
而分封,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把这块土地分封出去,那对于受封的诸侯王而言,这就是自家的领土和产业,就是自家传给后世子孙的基业了。
那开发激情、发展积极性,几乎是上不封顶,且趋于疯狂的。
毕竟替人种地,和种自己家的地,那积极性是不一样的。
换个更通俗易懂的说法,便是计件算工资,和计时间算工资,工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绝对是两种不同层面的概念。
而这种想法——这种‘以分封促进发展和建设,未来再通过郡县提高中央对当地的掌控’的概念,便被刘荣理解为:宁愿肉烂在锅里。
好比岭南的南越武王,或者说是自立为‘南越武帝的’赵佗。
始皇尚在、嬴秦尚在之时,赵佗掌控下的岭南,无疑是秦属岭南四郡。
而在秦亡汉兴之后,赵佗割据自立,可谓是在岭南占山为王。
从‘秦’的角度,以及‘汉’的角度,岭南的赵佗无疑都不是好玩意儿。
——对秦而言,赵佗是坐视秦二世而亡,悖逆二世诏令,拒绝支援中原的背叛者;
对于汉家而言,赵佗更是前朝余孽、割据势力等诸多敌对因素的综合体。
但毋庸置疑的是:抛开秦、汉的‘家天下’的概念,转而从华夏文明的角度去看待,赵佗对岭南的控制,无疑便是一大利好。
——赵佗割据也好,称帝也罢,总归是让岭南,烂在了这口名为‘诸夏’的锅里,而不是被山林间的野人所掌控。
经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