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再简单不过。
灌阿认为灌孟老迈,说明可供灌阿选择的备选当中,有更年轻的人选;
认为灌夫鲁莽、不中用,也说明灌阿帐下,有更冷静、更稳重——打仗不凭一腔热血和所谓的‘勇武’,而是能靠头脑,靠韬略取胜的将领。
但这种情况却并不常见。
——对于自家的私军、私将,绝大多数功侯秉承的原则,都是凑合能用就行。
比如封国内,哪家农户意外破产了,甚至家破人亡了,就留了个独苗娃儿;
这种时候,功侯们便会‘大发善心’,把这个孤儿接回侯府,送到侯世子身边做玩伴。
说是玩伴,但一起玩儿的游戏,却是‘如何帮侯世子挡箭’‘在战场上如何保护侯世子’‘如何守卫侯世子的军帐’之类。
等这些孩子长大,侯世子也袭爵成了君侯,至战时,便是拍拍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的肩膀,说上一句:此行建功立业,便仰仗哥儿了
像是养死士,却也不全是。
毕竟这样的家兵,贵族们养着并不是为了刺杀某人,而是作为上战场时,自家私军的储备兵员。
这样的储备兵员,往往并不需要特别能打,也不需要有多么高超的军事指挥水平。
毕竟到了战场上,贵族私军也就是百十来号人的规模,更不需要肩负起战场正面的攻坚任务。
不过是打打顺风仗、捡捡人头而已,真没必要淘换几个小韩信、小项羽之类的人物养着。
目标不过是在战场上‘重在参与’式的走一圈,那人手,自然是越好养、成本越低越好。
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平时管吃——一天两碗粟米粥,逢年过节一口肉;
管住——十来号人和侯府门房挤一间屋,有地方躺就行;
管穿——每隔一年半载,淘换一件旧衣服发下去。
等到了需要时,种地能让他帮忙种,建造能让他搬砖抹泥,实在闲着没事儿,还能借出去赚点工钱回来。
然后,到了战时,甲胄一穿,长剑一挂,就能跟着出征
这才是最具性价比的‘家兵’,或者说是家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与这些家兵‘并不需要多优秀,几乎只要是个人就行’的超低准入门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在战场上,所装备的奢侈军械。
贵族私军,可以战时着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