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是百十来号人的一部私军,悉数着甲!
这,就多少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挑人的时候,你不想着挑身强体壮,能扛能打的;
培养的时候,你不想着操练他们的武艺,磨炼他们的杀敌之术;
等到了战场上,倒是舍得给他们着甲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便直指当今汉室的贵族,在战场上‘捡人头’式寻求kpi的核心逻辑。
浮斩。
还是老生常谈的‘浮斩’二字。
对隶属于朝堂中央,亦或是地方郡县的‘官军’而言,浮斩二字,是过去绝对无法忽视的战场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关键指标。
浮斩为正,那即便在战场上战术失误,最终也大概率不会受到太严重的惩罚;
反之,浮斩为负,那即便是冲锋陷阵,斩将夺旗,也根本无法将功赎过,只能是一码归一码。
浮斩为负的程度够杀头,那就先叛主将一个死罪;
若有功劳,再根据功劳的大小,在‘死罪’的基础上进行折算轻罚,改为徒刑、肉刑、免官,亦或是不痛不痒的罚金。
当然了,在刘荣针对汉室军队体系,以及军功核算标准进行改革之后,浮斩已经不再是战场上的唯一真理,不再是将领们无所不用其极,也一定要追求的东西。
但这并不意味着浮斩,就此失去了全部意义。
及格很简单的例子。
你是个队率司马,手底下五百兵力,在战场上,被安排阻击一支三百人马的敌军。
手握兵力优势,又是以逸待劳,先伏击后阻击,可谓是占尽了便宜。
结果可倒好——等战后核算战损,你部五百兵马,为了阻击敌人那三百人,愣是战死过半!
超过二百五十人的折损,甚至都没能全歼敌人的三百兵马,还愣是放跑了几十号人!
好;
计算浮斩,你部斩杀、俘虏二百六七十,折损二百五十人,浮斩为正十几。
你有脸拿‘此战,我部浮斩为正’,来同旁人显摆吗?
别说是显摆了——下了战场,但凡你不拔剑抹脖子,都能被参与此战的我方部队喷死,被唾沫星子淹死。
是;
天子刘荣制定了新制度,浮斩不再代表着一切。
但仅仅只是‘不再代表一切’‘不再作为唯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