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汉室,并不是完全不存在法律层面的意义。
至少在贵族功侯领军出征时,在战后核算kpi的时候,长安朝堂的评判标准,依旧是那早已与时代脱节的浮斩制度。
而这,就导致了一种十分离谱的悖论出现。
——一方面,功侯贵族们,在战争爆发时自发组建军队、自负军费开支参战,其目的并不是‘更进一步’式的建功立业,而仅仅只是为了保留现有的地位,去完成一定程度的kpi。
性质大概等同于:给天下人看看、瞧瞧,功侯贵族们,并不是坐吃山空,躺在先祖功劳簿上的蛀虫;
宗庙社稷给的封国食邑,封国百姓提供的农税供养,并没有被贵族们拿去沉迷享乐——至少没有全拿去享乐。
到了宗庙、社稷危难之际,这些平日里斗鸡走狗,酒池肉林的‘肉食者’们,也照样有自掏腰包、自筹军队,勇赴国难的觉悟。
在此基础上,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空有态度、觉悟,而是也同样具备先祖的部分优秀基因,功侯贵族参战,还得捞到像样点、说得过去的无功勋。
这,便是汉家的功侯贵族,在战争爆发时‘自费护国’的根本逻辑所在。
说到这里,功侯贵族这看似颇有风骨的举动,其真正的性质也就不言而喻了。
——纯粹就是摆姿态,走过场,到战场上‘镀金’,或者说是装装样子。
装出一副同国家患难与共的伟岸模样;
装出一副‘虎父无犬子’的猛人架势;
装出一副‘德配其位’的慷慨之态,让天下人看得起自己,并允许自己这样的蛀虫存在。
那么,问题就显而易见了。
装装样子而已、走个过场而已,自然也就不需要真正的百战精兵、不败精锐,而是完全可以拿花架子应付过去。
为什么?
便宜啊!
华夏自古穷文富武!
培养一个正儿八经的精悍士卒,得从小给喂肉吃,给药汤泡,还得找老师直道。
至于从小就完全脱产,那更是不值一提的。
毫不夸张的说,在这个世代,将一个孩童培养到壮年,培养成战场上的悍勇之士,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单就是经济成本,便可以培养至少数十读书人。
毕竟读书最大的成本,仅仅只是壮劳力脱产而已。
拜师不过束脩一挂,看书也完全可以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