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制度不再因浮斩为负而无脑惩罚、因浮斩为正而无脑奖赏将领了,大家伙心里,那也都是有一杆秤的。
谁能打,谁打不了,谁会打仗谁打不好仗,那都是能通过浮斩来窥见端倪的。
所以,在刘荣改革军功核算体系后,浮斩二字,并没有直接从汉家消失。
而是从过去的法律条文、硬性规定,转变为了非正式的,只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模模糊糊的一个评判标准。
就好比后世新时代,将夫妻其中一方背叛家庭,从必须受到惩处的违法行为,降格为了并不违反法律的道德败坏行为。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忠于丈夫妻子,背叛家庭搞破鞋,就不再是‘错’的了;
而仅仅只是不犯法了,不需要受到法律制裁了,却依旧要受到了社会公序良俗的道德谴责。
浮斩二字在如今汉室的存在意义,便类似于这种状况。
——浮斩为负,不再是犯罪,浮斩为正,也不再是功劳;
或许千百年后,认知最浅显的民众,也能综合的看待一个领军将领,在某一场战争当中的功劳,从而得出‘虽然死了很多人,但是值得’‘虽然杀了很多敌人,但是很亏’的结论。
但历史的浩浩大势,以及浮斩制度数百年来所形成的惯性,早已在天下人心中根深蒂固。
一个将领,在一场战争中打出负浮斩,那即便刘荣不罚,天下人也依旧会口诛笔伐。
——比如当年朝那之战后,被天下人喷的体无完肤,由刘荣亲自出手才保下来的程不识;
同样的,一个将领,在一场战争中打出正浮斩,那即便被刘荣贬低的一无是处,也还是能成为天下人心目当中的英雄。
比如当年,被刘荣再三‘针对’,甚至被调去内陆做郡守,却还是让天下人哀婉叹息,感慨‘国家失一猛将’的飞将军李广。
当然,从官方层面,从法律制度层面,浮斩二字,已经不再和一位将领,在一场战争中是否有功、是否有过强制绑定了。
浮斩为负,却有功、浮斩为正,却有嘴的情况,也已经不再是稀罕事。
只不过,有意思的是:功侯贵族在一场战争中的功过,也就是‘kpi’完成指标,也同样是看浮斩的。
而且,在刘荣有意无意的‘忽略’下,针对军功评定标准的改革,并没有波及到贵族私军的战场功过评定。
也就是说,浮斩二字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