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好一会儿,权衡利弊。
因为拥有的越多,就会越迟疑、越谨慎。
当你做了汉家的功侯,成为这个时代,非皇族所能达到的权势、地位最高的一批人之一时,别说是上战场拼命——就连出门吃口饭,你都得琢磨琢磨最近有没有得罪人,甚至是祖上有没有仇家,有没有可能给你下毒害死你。
越富有的人越惜命,便是这个道理。
明白了这些,再来看刘荣放任,甚至暗中推动功侯贵族,必须完成战时kpi,才能保证爵位、食邑完整传延,也就是不难理解的事儿了。
得让贵族有追求;
不能让贵族满脑子都是色欲、享受,得让他们有点紧迫感,得让他们有目标。
而在这个时代,除了战时kpi,还真没有其他名正言顺,且能起到效果的办法,能让功侯贵族们‘打起精神’了。
除了贵族,其他群体倒是完全不需要刘荣去担心。
农民忙着种地,忙着土里刨食;
商人忙着赚钱,顺带着被整个社会——包括他们自己系统性鄙视;
工匠群体本就稀缺,技艺高超也好,手艺不精也罢,总归是忙的不可开交,且大部分都游离在温饱线上下。
除了受雇于少府内帑的官匠之外,绝大多数民间匠人,都无法通过自己的技艺,轻松的养活一家老小。
至于官员——让每一个时代都感到头疼,都生怕他们会闲下来、会效能退化的官僚体系,也同样不需要刘荣去头疼。
原因则稍有些令人无奈。
——在这个时代,读书人无比稀缺,官员更甚。
读书人的稀缺程度,已经到了‘会写字就能无条件为吏’‘读过书就能无条件做官’的程度。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今汉室,读书人的数量,甚至都还没官吏数量多!
掰着指头算,当今汉室民五百余万户,三千余万口,读书人却至多不超过十万,大约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三。
剩下百分之九十九点七的人,有至少百分之九十九是纯文盲,一个字儿都不认识的那种。
反观官吏——当今汉室天下,百石以上有秩官员的数量,便高达数万。
相府国库每年的农税收入,都要拿出将近一半,用来给这些官员发放俸禄。
有秩的‘官’就有几万,无秩的‘吏’自更是数以倍计。
所以,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