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我心潮澎湃——它浓缩了人类科技文明的壮阔史诗,从仰望星空的哥白尼,到打破桎梏的伽利略;从被苹果眷顾的牛顿,到颠覆时空的爱因斯坦这些闪光的名字像星辰般缀满历史的夜幕。
可我们是否想过?此刻照亮房间的led灯,手中流畅滑动的手机屏幕,承载通勤的汽车引擎,甚至头顶匀速运转的电梯钢索——这些习以为常的便利,都是无数“无用”研究的结晶。
科学本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前人的“错误”可能成为后人的基石,昨日的“徒劳”或许正是明天的突破口。
当祖冲之在烛光下计算圆周率时,可曾想到这串数字会成为建造空间站的密码?
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的红利时,是否记得那些被时代辜负的“伤心者”?
历史总是如此残酷——它只记得最后摘取果实的人,却忘了那些在漫长黑暗中举着火把的探路者。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在享用着科学巨人们的遗产,却常常成为最健忘的负心人。”陈默说着说着,他自己也被自己的话带了进去。
心里的想法也渐渐地发生转变。
说实话,他没有那么伟大,之前也没想过那么多。
但是自己总结下来,却陡然发现,似乎伤心者这个故事,真的意义非常。
何夕点头道:“是啊,现在的人,只知道那些经常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明星,知道他们的收入有多高多高,可是却永远不会知道另外的那些人的名字。
诚然,他们的工作本就带着隐秘的色彩,但至少还算幸运——这一生终究有所成就。可更多的人呢?像何夕一样,埋头在书桌前,日复一日地演算、推敲,废寝忘食。他们没有娱乐,顾不上家庭,生活里只有稿纸、笔和那些无人理解的公式。他们耗尽一生,却可能连一个名字都没能留下。”
陈默点了点头接话道:“学校里的老教授,在生命最后一天,还撑着病体和同事讨论他的研究;
大年初一,别人都在团圆,他却独自泡在实验室里可现实呢?
科研这条路,从来不只是纯粹的学术——实验室里明争暗斗,经费申请勾心斗角,评职称时尔虞我诈.
一个博士的工资,甚至不够让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
生活哪有那么多诗和远方?更多的是眼前的苟且,是柴米油盐的窘迫,是理想被现实一次次磨平的无奈。
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清高脱俗,又凭什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