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县文化馆的老张,今年已经五十八岁了,从54年开始就进入文化馆工作,慢慢当上了馆长。可以说共和国成立后立前后的文艺界大事件都亲身经历过。
他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对文化馆拥有很深的感情。
上班后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读最新一期的杂志和报纸,看一些大杂志的时候,通常会先心底默默地祈祷一下,希望能看到汝县作者的身影。
每一次都是以希望开局,失望离场。
汝县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家,已经成为他的一块心病。
第二件事就是拿着最新的杂志,召集文化馆的七名作家开会讨论最新的杂志文章,并敦促鼓励大家写文章,写好的文章。
“作为文化馆的老同志,我们都应该大胆动笔,多向人民文艺燕京文艺投一投稿子,退稿也不怕。教员说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你们....唉....”
老张每次开完会结束语总是这几句,但看着坐着的这几块料,最终还是背着手无奈离去。
文化馆的这些人是以创作为生的,上级还会安排一些写作任务。在这个小县城,这些笔杆子还数得上号,可是在往外走,这些人可就是名不经传的文学小人物。
倒是有人能在洛市的杂志牡丹上发表文章,再往上走,就是收到豫省文学杂志豫省文艺的改稿信了。
最后兜兜转转,改来改去也没发表。
老张还记得当时收到改稿信的时候,整个文化馆一片沸腾,他激动地老泪纵横,觉得汝县文化馆在他的带领下终于能够出现在全省人民面前了。
最后得知没发表的时候,整个人都失落了好几天。给自己老熟人打去电话询问,对方回复说不符合政策,容易被定性为毒草,编辑部也是为了作者考虑,暂缓发表。
这个暂缓,直到今天也没发表。
老张一听,赶紧断绝了催问的念头。他知道,一旦被定性为毒草,那连自己这个馆长都难辞其咎。
当年自己认识的一名作者颜慧芸写的牧笛,被定性之后,批评的文章如潮水一般,想起那时的情景,他都心悸。
想到这里,老张又有点庆幸,至少在自己领导期间,文化馆没出现过什么大问题,上级领导对自己也信任。革委会经常会让文化馆写文章,任务完成的也不错。
本以为今天像往常一样,度过波澜不惊又毫无建树的一天,但当看到刘一民的名字和地址时,他像是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能编的狗牙根 作品《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第19章 给我找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