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还需要有效的隔离,防止交叉污染。”
为了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廉默决定先建造一个小型的实验装置。他们在实验室的一角搭建了一个立方体结构,内部分为三个独立的处理层,每层都有独立的环境控制系统。
第一层是厌氧发酵室,专门用来处理有机垃圾。廉默在这里放置了经过特殊培养的厌氧细菌群落,它们能够在无氧环境中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
“发酵过程产生的甲烷可以用作燃料。”廉默向比奇解释道,“这样不仅解决了垃圾问题,还能够为我们提供额外的能源。”
第二层是净化室。能够吸收和转化第一层处理后剩余的有害物质,同时处理金属和其他无机垃圾。
“这些不仅能够净化环境,还能够产生一些有用的副产品。”比奇说道,“比如吸收金属离子后,会产生出一种高强度的纤维物质,可以用作建筑材料。”
第三层是最终过滤室,配备了多种过滤和净化装置。经过前两层处理的物质在这里进行最终的清洁和分离,确保输出的产物完全无害。
实验装置运行的第一周就显示出了令人鼓舞的效果。投入的有机垃圾被快速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稳定收集,而无机垃圾也被有效转化。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产生异味和有害气体。
“处理效率比预期还要高。”比奇兴奋地查看着监测数据,“而且产出的副产品都有实用价值。”
但廉默并没有因为初步成功而满足。他深知实验室条件与实际应用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大规模的垃圾处理设施将面临更多复杂的挑战。
“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真正的处理站。”廉默说道,“不仅要有足够的处理能力,还要考虑运输、分拣、安全防护等各个方面。”
经过详细的设计和计算,廉默提出了建设地下垃圾回收站的完整方案。这个回收站将建在距离居住区适当距离的地方,既能有效处理垃圾,又不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回收站的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理念,主要包括五个功能区域:垃圾接收和分拣区、有机垃圾处理区、无机垃圾处理区、副产品加工区和污染控制区。
“垃圾接收区需要有完善的分拣系统。”廉默在设计图上标注着各个区域的功能,“不同类型的垃圾需要送往不同的处理区域,这样才能确保处理效率。”
分拣系统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地穴族的技术优势。
有机垃圾处理区是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