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自下而上,聚焦普通人,以印刷工兄弟为核心,通过其微观生存细节反映大历史。
逐步从个体升华到集体,陆水生从逃亡者成长为兵工厂技术骨干,个人的觉醒,也象征着底层民众从求生到觉醒的转变。
1937不仅是“以史为鉴”,不只是“照镜子”,还要“正衣冠”,“面向未来”。
历史观是开放的,具有活力的。
从始至终强调苦难是重构民族精神的基石,历史伤痛最终能够转化为凝聚力和行动力。
经过电影的艺术化表达,将历史苦难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载体。
而且观众的共鸣,是在观影节奏,以及故事呈现,对观众友好的叙事中悄然完成。
形成了1942和1937的叙事分野。
从历史看,1937年更为黑暗。
汪精卫“曲线救国”为何影响如此之大之坏,因为真绝望,漆黑不见五指。
到了1942年,也绝望,但是日寇已经尽显颓势。
同时,共产党的力量也显露出来了。
但这些并未在1942上有所呈现,影片弥漫着无力和沉寂,和1937截然相反。
说的再直白一点,1937是“我的困难”,通过人民史观与艺术升华,完成了从控诉苦难到重构精神的跨越。
而1942是“他的苦难”,止步于对历史循环的冷峻凝视,站在岸边。
叙事的分野,自然带来了票房的分野。
1937获得了观众的支持,首周四天票房比1942上映半个多月还要高。
如果没有1937,“没有审美能力”这口锅观众要一直背下去,这个题材也会冷下去。
然而,当戳破电影圈以及媒体圈自说自话之后,会发现中国观众是友善的,有审美能力的。
1942题材绝望,叙事也绝望,节奏感差劲,但依然有很多观众捧场,票房也不低,只是相对于冯晓刚的小品喜剧,以及成本来说低了。
说明只要电影有优点,观众就会支持。全世界找不到这样好的观众。而有些导演有些公司一而再,再而三的辜负。
不仅辜负,脏水还要泼到观众身上。
花钱找罪受!
类似的事情不止一次发生,观众不知道被pua了多少次,泥人还有三分火气,观众是真的生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