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孟春,成都城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官锦院的花楼织机却比往年早开了二十日。三丈高的织机上,提花束综装置如蝶翼翻飞,金线如游龙般在"江崖海水纹"锦缎中穿梭,每一道丝线都经过七次桑蚕丝与金箔的裹捻。海水纹样里掺着嘉陵江螺钿磨成的细粉,在特定角度能映出"官锦院造"四个隐纹——这是林宇从万历年间老匠师的织锦密录中复原的"日照显影"古法。每日卯时初刻,当晨光穿透官锦院东侧的琉璃窗棂,他便带着十二名绣娘屏息凝神。绣架必须精确朝南摆放,每根金线的张力都要与当日的湿度匹配,待朝阳在云锦纹案上投下三寸光斑时,绣针落下的最后一针,方能让隐纹在螺钿折射下显影如初。
"大人,第三批验讫的上等蜀锦,共三百二十匹。"赵猛的甲胄撞开库房铜锁,樟木香混着朱砂气息扑面而来。三百匹锦缎按大明会典规制叠放,每匹锦缎边角皆钤着三重火漆印,层层嵌套间尽显皇家规制。最内层以辰州朱砂混着蜀地贡蜡,浇筑出昂首的蟠龙纹章,朱砂特有的暗红在烛火下泛着血光;中层凹陷处嵌着一枚鲜红指印,那是织工刺破拇指,在火漆未凝时重重按下的凭证,每个指印都对应着官锦院匠籍档案里的掌纹拓片;最外一层则是阴刻的五品官印。
*林宇的指尖刚触及那匹名为"瑞雪丰年"的云锦,冰凉的绸缎便似有灵物般裹住指节,触感竟比江南春蚕丝还要细腻三分。他垂眸凝视,忽见寒梅枝干闪烁着流动的金属光泽,竟是用孔雀翎羽逐丝捻成。匠人巧妙保留了翎羽天然的金绿晕染,十二片梅瓣在摇曳烛光下流转青金之色,恰似月光浸染的薄冰,随着他指尖的摩挲,竟泛起细密的鳞片状光影。
这种失传已久的"点翠捻金"技法,林宇曾在天工开物・乃服篇残卷中见过记载。传闻源自成都西郊织户世代秘传,每匹锦缎需消耗百根蓝孔雀尾羽,自嘉靖年间被列为贡品后,便只供内廷赏赐功臣所用。他凑近细嗅,锦缎上还残留着桐油与青檀木的混合气息——这是古法织锦特有的熏香工序,能防虫蛀且保持色泽百年不褪。
烛光映得缎面泛起粼粼波光,林宇瞳孔微缩:每根羽丝都排布得严丝合缝,可见织机上必定挂着十二道经纬线。这种复杂的提花工艺,需三位织工配合,一人掌控花本提综,两人交替投梭,每日仅能织就三寸,历时三月方能织就整匹。他的指尖无意识划过梅枝的纹理,忽然在某处停顿——那里的羽丝排列稍显紊乱,虽不影响整体美感,却暴露了织工在卯时困倦时的一丝疏失。*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