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低了声音,“到了京里你就是大家闺秀,官宦之后,哪能跟一帮子土里刨食的人来往呢?”
娇姐儿一把放开钱氏的胳膊,嘴撅得能挂油瓶。惹得钱氏又好气又好笑。
她打开自己理好的笼箱,翻出油纸包,递给娇姐儿。
“呀!”是糍糕。
娇姐儿眼前一亮,赶紧拈起一块,塞进嘴里。嗷呜嗷呜的嚼,还含糊不清的说“娘,你真好。”
钱氏见了,不由得眉开眼笑,又拿帕子给她擦嘴,“慢点吃,慢点吃。”
她们母女二人吃得正欢,此时的林稹却已经出了村,径自往官道上走。
林稹早中晚都在干活,哪儿来的手帕交?不过是找个理由避开钱氏,自己进城罢了。
万幸她没什么货物要捎去县里,所以也不需要平头车,只管靠着两条腿走就是。
中午,林稹终于到了县里。
一进县城,林稹直往仪凤桥的石家青铜照子铺走。
钱氏不肯捎带土仪,她自己买。
只是若要带特产去京里卖,首先得货量小,不能被钱氏发现,其次最好价值高,纵使卖不出去也能自用或送人。
炭火太重,茶叶作为外行人,很容易被人骗。
思来想去,不如带铜照子。
湖州的照子行销天下,其中尤以石家最为有名。
市面上一斤铜一百二十文。五十四文,不知道能买几面照子?
然而站在石家铺子里,林稹很失望的发现,一面都不够!
因为石家做铜镜是要算手艺费的,最终铜镜论两卖,一两铜要六十文。
那铺子里的过卖一叠声的给她介绍,什么双鸾鸟折角方镜、穿花鸿雁纹镜、孔雀衔绶镜、四凫荷叶大镜就没一个买得起的!
林稹盘算来盘算去,五十四文只能买一面巴掌大小的莲花纹照子。
这照子虽小,但打得极精美。整体呈圆形,背后是缓缓盛开的莲花,底下小字刻着“湖州真石家青铜照子”。
林稹狠狠心,数出五十一文递给那过卖,揣着这面小铜照子和剩下的三文钱,又匆匆回了家。
*
第二日一大早,鸡叫三声。
钱家来人了。
是一个白面小郎君,年约十几岁,穿着官造小绫,领着两个小厮兼车夫、一个妈妈来了。
甫一进来就向钱氏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