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走。
少年的母亲哭喊着追下楼,被士兵用枪托拦住去路,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被押出家门,塞进停在巷口的军用吉普。
车门“砰”地关上,引擎轰鸣着驶离,留下瘫坐在地上的母亲和扶着墙、眼神绝望的父亲。
那一夜,奥康奈尔夫妇跑遍了附近的临时检查站和驻军点,得到的只有冰冷的回复:“涉嫌妨碍军务,正在调查。”
他们甚至不被允许见儿子一面。
一晚上没睡,他们都有些惶恐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一辆军车停在了奥康奈尔家门口。
两名士兵走下来,递给帕特里克的父亲一张纸条。“帕特里克奥康奈尔,昨晚在羁押期间突发急病,经抢救无效死亡。”
父亲的手剧烈颤抖,纸条飘落在地,母亲尖叫一声,当场昏厥过去。
闻讯一直陪伴着的亲戚们大吼着,“你们都是凶手!”
可英军就像是没听见一样,坐上车就跑。
消息像野火一样在贝尔法斯特蔓延开来。
“急病?”,没有人相信这个说法。
一个健康的十七岁少年,前一天还好好的,只是吹了声口哨,被抓进监狱就“急病”死了?人们更愿意相信,那是酷刑,是虐杀,是占领者对反抗者的残酷镇压。
帕特里克的尸体被送回来时,家人在他的手腕和脚踝处发现了明显的淤青,后颈还有一块深色的挫伤。
当天下午,费兹街区的居民们自发聚集起来,他们举着帕特里克的照片,高呼着“还我公道”的口号,朝着英军检查站走去。
起初只是和平抗议,但当士兵们端起枪,发射催泪瓦斯驱散人群时,愤怒彻底点燃了积蓄已久的仇恨。
石块、玻璃瓶、燃烧瓶飞向士兵,士兵则用橡胶子弹和高压水枪还击。
冲突迅速升级,从费兹街区扩散到整个贝尔法斯特。原本只是对军营袭击的愤怒,此刻因为一个少年的惨死,变成了对英国统治的全面反抗。
帕特里克奥康奈尔,这个因为一声口哨而死的青年,成了北爱尔兰历史上一个刺眼的符号。
他的死,像一颗投入滚油的火星,让本就动荡的局势彻底沸腾,也让爱尔兰抵抗军的队伍里,一夜之间多了许多带着悲愤眼神的新面孔——他们中,有帕特里克的同学,有邻居,有那些看着他长大的普通人。
墨西哥城,国家宫顶楼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