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社稷未成宏愿大治,其过为教化之未达,君王号令之意未孚耶?
对会试拟题津津乐道的吴梁,艳羡贾琮有文宗学圣为师,好奇静庵公会出何等拟题,让自己的入室弟子习作揣摩。
如他看到贾琮眼下所做的拟题,只怕会惊掉下巴,因为柳静庵给贾琮出的拟题,尺度之大,视野之广,完全超出会试拟题的范畴。
因为贾琮习作的这道拟题,根本就不是会试拟题,是殿试中才可能出现的考题。
这是柳静庵依嘉昭帝治政心理,模拟而出,设问治理十五载,但施政成果,未成心中宏愿,其中根源不足为何?
这道拟题是从君王的立场,问天下施政治平要领,视野眼界之广大,大概天下再无比拟
历届春闱之前的各种拟题,也会偶尔出现殿试拟题,朝廷倒也不会视为僭越不敬,最多当做举业学术讨论。
但极少会有大儒高士,却出这种殿试拟题,因为殿试之题,名义上都是君王出题,普通人那里能揣摩准帝王心思。
而且会试之前编撰殿试拟题,多半会被沦为笑柄。
对于举子来说,要通过会试已是千难万险。
即便才高八斗,一州解元,也不敢妄言能十拿九稳通过会试。
而且,大周科举之制,只要通过会试,便已是进士之身,殿试只是名次考试,不是淘汰制考试。
因此弄什么殿试拟题,完全是多此一举,且编撰殿试拟题,朝廷虽不做禁止,但多少有些敏感。
所以历届会试之前,极少有大儒高士,会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或许,柳静庵觉得他的弟子,宿慧天生,才情城府卓绝,通过会试毫无疑问,所以连出拟题,都直接涉及殿试
他要用这种视野广阔的拟题,开拓自己得意弟子的思虑见识,淬炼凝聚学以致用的实用之能。
也或许,这只是师徒二人,对于经书学问的纯粹演练和探讨。
反正,贾琮日常习练柳静庵的拟题,都是不出这间书房,有些拟题做过之后,揣摩通透,甚至随手焚毁。
书房之中寂寂无声,只有英莲在旁服侍,每次贾琮读书习作,芷芍都早早传话,连书房外走廊,都少有人走动,以免打扰。
贾琮凝神执笔写道:
教化之功,不单以唇齿之能,号令之意,不吝以权力驱延。
忠孝节悌为人君之师道,礼道亲恭为臣抿之行